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与中国近代最长的海堤工程
2022-1-11    作者:成琳    点击:2656

黄志良

我国人民坚持与海潮作斗争,逐步建成了规模宏伟的海堤工程。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代治塘者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改进筑堤技术,从原始的土堤逐步过渡到竹笼木桩堤、柴堤、石堤、浆砌石堤,一直到张謇引进的钢筋混凝土挡浪墙,创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程技术。

 我国海堤主要集中在亚热带及热带大陆沿海,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而辽宁、河北、山东、台湾四省的海堤,或者修建较迟、或者较少。海堤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长度居世界之最。张謇在废灶兴垦中,有22个主要公司共筑挡潮堤330公里,成为近代规模最长的海堤工程。

 一、筑堤缘由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强台风和风暴潮的袭击,是世界上风暴潮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全新世时期以来,江苏沿海的最高潮位,高于沿岸地面高程1~3米,必须筑堤以挡海潮。

 江苏省海堤以长江口为界,北岸属苏北海堤,南岸属苏松海堤,亦称江南海堤。秦末楚将龙苴征工筑“龙苴堰”挡潮御卤。汉初,楚王韩信(公元前?~196)在朐山县西5公里筑“韩信堰” 苏北海堤从北齐杜弼在海州筑海堰御潮蓄淡水起(约557年),到唐开元十四年(726)海州朐山县治(今连云港西)筑永定堤以“捍海潮”止,已有一定规模。苏松古捍海塘又名下沙捍海塘,在《新唐书·地理志》有“盐官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713)重筑”的记载。这应是在前人所筑海塘的基础上形成浙西至吴淞江南全线初步建成。

 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99),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筑常丰堰,北起楚州沟墩(今阜宁县沟墩),南抵海陵新城(今大丰市刘庄镇北),堤长约70公里,大体沿东岗东侧而筑。宋天圣二年(1024),兴化县令范仲淹集通、泰、楚(今淮安)、海(今连云港)四州兵夫4万余人修堤,堤起自海陵新城,经虎墩(今大丰市草堰镇南)至小淘浦(今东台市安丰镇以南),堤长70余公里,大体沿东冈冈脊上,至天圣六年建成。

 宋庆历年间(1041~1048),通州知州狄遵礼修海堰,西北起通州石港,向东南经西亭、金沙、余西一线,人称“狄公堤”。宋至和间(1054~1055),海门知县沈兴宗(沈起)以海涨病民,筑堤35公里,西接狄堤,东至吕四,人称“沈公堤”。并使原为沙洲的海门县与通州相连。宋乾道七年(1171),泰州知州徐子寅筑“皇岸”,从今海安县旧场镇,经今如东县长沙,掘港到古岸头(即九总桥)。宋淳熙元年至四年(1174~1177),泰州知州张子正及接任者魏钦绪筑“桑子河堰”,从富安到李堡,堵闭了李堡附近的古夾江海湾。李家堡堤西接桑子河堰,东至角斜镇西,长约7公里。明嘉靖四十年至清顺治五年(1561~1648),分四期筑石港新堤,北起“皇岸”的胜利街,经骑岸到东社与沈公堤相接。至此苏北沿海古海堤从此基本定型,后人为称颂范仲淹的功绩,将这些海堤统称为“范公堤”。在沈公堤北侧,经海门市王浩、正余、包场、东灶镇一线,尚有“老岸”,为巡盐御史杨选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檄属修捍海堤”。在“老岸”北有“姜公堤”,也称“新岸”,为海门知县姜天麒在明万历十五年(1587)所筑,堤外有港口,俱通海道。该堤从正余镇正通村起,向东到东灶港东。新岸直到1956年开挖新岸河时才予以平整。

在范公堤以东原为盐场,无海堤,每当海风怒吼高潮涌至,瞬息陡涨数丈,常有煎丁、渔民、樵夫奔避不及,被席卷葬入海中。明嘉靖十七年(1538)七月初三日海潮聚涨,范堤以东平地水深3米许,淹死灶丁15,479人,庐舍漂没,惨不忍睹。明嘉靖十八年(1539)闰七月,通州各盐场海水骤溢,高6~7米多,溺死民灶男妇29,000余口,漂没庐舍畜产,不可胜计。由巡盐御使吴悌和盐运使郑璋在各灶创设避潮墩,明代筑263余座。清乾隆十一年(1746),盐政吉庆责会各场大规模兴修潮墩,共筑148座。光绪年间出现民筑潮墩的记载。墩多建于平均高潮位与秋季大潮高潮位之间,一般高3~10米,顶部面积半亩左右,并种榆柳等树以固墩土。避潮墩在历史上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墩点分散,互不连接,高低不均,只能避小潮,不能逃脱大潮灾。

大丰盐垦公司筑堤高度是根据附近王家舍历年最大潮汛之高度计算的,为11米,大堤应比其高1米,为12米,约为地面上3.5米。江苏沿海的潮汐,外海受东海前进波和黄海旋转波控制,属正规半日潮;近岸,尤其是河口地段和辐射沙洲附近,受大陆径流和地形等影响,属不正规半日潮。据调查,苏北沿海地区以东台市的三仓河闸和新港闸之间为最高。历史最高潮位发生在1981年9月1日新港闸,为7.37米(废黄河基面,下同)。多年平均高潮位比当地地面高0.7~1.85米,最高潮位比当地地面高1.12~2.78米(附表1)。苏北沿海地区的海水含盐度一般为3%左右,经海水浸泡的滩涂是不能生长农作物的。为此,废灶兴垦必须兴建防潮的海堤工程,挡住海水入侵,然后通过开河除涝,改土治碱等措施,三五年后才能植棉。

 二、张謇建的苏北公司堤

 张謇深知苏北沿海地区洪、潮、涝灾频繁,筑堤御潮是兴垦植棉的关键工程,为此大多盐垦公司都兴筑自成体系的海堤(笔者称之为公司堤)。

 通海垦牧公司共分八堤。七堤为垦,一堤为牧。濒海者曰外堤,靠通潮大港者曰里堤,滨通内水河渠者曰次里堤,堤中分格者曰格堤。外堤底宽33.3米,堤高4米至6.7米,面宽6米。里堤、次里堤底宽11.3~16.7米不等。共筑堤240公里,其中挡潮堤长27.2公里。张謇记载了筑堤过程:“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至八月,规度定界,分为六堤。十月兴工,先筑第二、第三堤,阅三月而两堤成。二十八年(1902)春,继筑第一、第四堤,日役七千余人。是年春荒,四集谷麦平粜,以济工食;夏以役,工散未竣;秋值飓潮,坏未竣之堤五十余处,凡三百余丈;冬复施工于当潮冲处,增厚其址,而坦其坡。二十九年(1903)春,事以克集,乃加筑一堤东格堤,三堤北支堤,兼施一、二、三堤外河内渠之工。规度二堤西南隅庙田地为镇市基,营造市房。购收水利公田陆亮臣被坏于潮之圩,杨香圃、张时蔚、陆春园圩外错杂,于初规五六堤中之地,而西界正。以海境欲当六堤辟半滩滧接南通沙河泄水,乃析六为二,而有七堤。是冬成七堤小圩。三十年(1904),南北兼程并进,于第一堤北,特辟一河竟淮之委,曰淮委河。河之北营牧场堤,堤至是有八。北复辟二补界河、二堤西河,南则筑五、六、七堤、里堤、次里堤,疏川流港、半滩滧。三十一年(1905)春,成第七堤。七月成第六堤。凡阅十有六月,一堤西圩七千余亩始垦。八月朔,飓风自海上大七岛来,连五昼夜不绝。潮高逾丈,坏新成诸堤,督工人彻夜不懈,卒编筏樣舟,或凫水自救,死长夫三,漂牧场羊略尽。方是时,謇在沪闻报,赴公司履视诸堤,令测量决塌,绘图估损失,咨请督部农商部求赈,并告股东筹资善后……股东无否者,鲜应者。无已,则以第一、二堤可垦之地招佃,以佃人挹注工用。又以灾甚,请于督部,得苏藩库及仁善堂赈济款一万二千九百六十余两,运集谷麦、棉衣,施济寒饥。三十二年(1906)春,荷畚锸而至者三千余人,以次修复牧场、第一、二、五堤之损,而加长筑格堤于第一、三、四堤之中,计日并举。夏秋复连雨,格堤之内,水溢于渠,至冬始工蒇……三十三年(1907),加筑第一东堤格堤,浚各堤干渠,三、四、五堤种青。……三十四年(1908),修一、四两堤,其一堤最当冲之处,护之以板,磊之以石。第四堤当冲,增高培厚。修复七堤大圩。”

民国八年(1919)大丰盐垦公司筑的防潮海堤,底宽13.3米,堤高1.7米,面宽6米。海堤25.8公里,内堤296公里。是年,大丰公司垦部经理王已劲兼工程负责人,大兴海堤工程,招募八滩一带民工近万人,筑海堤结合开东子午河,南起通商—卯酉河,北至六斗店斗龙港,长36.29公里,一年后,堤成河成,工价16.35万元。1924年对险段加高培厚,面宽和堤身高度均为3.2米。

 据笔者调查, 22个主要公司共筑挡潮堤330公里(附表2)。还有里堤、次里堤、格堤等达1,000公里之多。

 清光绪十四年(1888)黄河堤工首次使用水泥。光绪十九年(1893),为防御长江洪水,北洋大臣李鸿章调运唐山生产的水泥300吨,重修湖南常德城墙及防洪石堤。然后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挡浪墙、重力式塘、预制混凝土块及浆砌块石斜坡塘、钢筋混凝土塘等。

 通海垦牧公司的海堤是用土方堆积而成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遭海潮袭击,堤岸被冲坏多处。以后公司在最险处将堤身加高加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聘请外国专家设计,首创兴办钢筋混凝土挡浪墙,在今启东市石堤乡东岸建造。长280米、高3米、厚0.2米,每4米设一个0.8×0.6米长方墩(主墩),墩间墙中位两侧分别间隔设一个撑墩(副墩),墩底长、宽分别为0.35米和1.3米,墩子(包括撑墩)与墙体统一布置钢筋(¢12竹节钢),横筋间隔0.15米,竖筋间隔0.2米,统一浇筑。该墙虽经数十年风潮袭击,仍基本完好。钢筋混凝土墩木插板挡浪墙是与“钢筋混凝土挡浪墙”同时建造于同地的另一种型式的护岸挡浪墙。两段共长760米,分别建于钢筋混凝土挡浪墙两端。每4米设一个钢筋混凝土墩,滩面以上墩高3米、墩底宽2米、顶高0.8米、厚0.6米,成梯形,中心设0.1×0.15米插板槽,木插板用3副竖木与螺栓对夹栓紧,连成一体。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大风潮中,该墙龙皇庙以东部分木插板全毁,以西部分受损较轻,后修复。1949年又被毁,1950年又修复。1951年再次被毁。1952年国家拨款20万元,将西端500米改建成桩石护坡,1990年又改建成混凝土灌砌护坡。龙皇庙以东部分250米,民国二十六年(1937)毁后未加修复,被废弃的一排钢筋混凝土墩子,至今依然屹立于海滩(原存64个,现实存59个),成为重要的历史遗迹,这些钢筋混凝土墩子,比浙江省海盐县五团于民国二年(1913)建的弧形重力式混凝土堤早5年。

 三、近代江浙闽粤的海堤

 1.广东海堤

广东省海岸线长约3,368公里,河流众多,全省集水面积在150万亩以上的干支河道有48条,总长7,048公里。人们生产活动是从北部山地和山间盆地逐步向珠江三角洲平原扩展,筑堤围垦也从干支河的上游逐渐向沿海地区展开。到1949年,全省共有江海堤防4,370公里,其中江堤3,946公里,海堤长424公里。

 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各口门及滨海地带筑堤围垦耕地共约3.5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北江的蕉门、磨刀门和崖门,东江的漳澎沙、牛月利沙、雷州半岛遂溪县滨海一带,所筑海堤不长。

 2.福建海堤

福建省海岸线长约3,323.6公里,地处东南沿海,山多地少,河流密布,在沿海筑堤挡潮有1,000多年历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省保护千亩以上面积的海堤有119处,总长796公里,但堤线曲折,堤身单薄,质量和标准很低,稍有台风大潮就会溃决成灾。其中民国期间兴建的只有4次,民国四年(1915),莆田县筑梧塘堤,保护耕地1万余亩。民国七年(1918),宁德县筑洋海堤,堤长5.18公里,保护农田11,000亩,其他土地600亩。民国十五年(1926),漳厦海军司令部在厦门筑堤围海造地,堤长32.2公里。民国二十三年(1934),海军耆宿萨镇冰募款建成福鼎县泰屿海堤,长0.27公里,现名萨公堤。

 3.浙江海堤

浙江省有大陆岸线长1,840公里,岛屿岸线长4,793公里,大陆海塘又分为钱塘江海塘,浙东海塘和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5个河口海塘。现存明、清以来修筑的钱塘江海塘总长313公里,除去山体,海塘实长280.35公里,其中土塘103.42公里,石塘153.91公里,混凝土塘23.02公里。由于清代以来的不断围垦,目前仍起作用的海塘有23段,总长78.64公里,其余地段海塘到清未长约1,207.4公里。

自清代到民国期间,民间在钱塘江主海塘外侧筑支堤围垦。20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根据当时的岸滩稳定程度,先后发动群众将散塘连成一片,加土培筑。支塘临海的险段由省、县两级政府拨款抛石或砌石固护,合并为支塘19个,保护面积65万亩,支塘总长214.31公里,其中临海地段长51.27公里(石塘20.2公里,其余为土塘)。民国十四年(1925),在椒江口筑汤塘,北起椒江天打殿,东南行经沙北、鲍浦,至黄岩十儿股坦接南直塘,长40公里。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飞云江河口的宋埠、阁巷老塘外新筑塘5.8公里。

4.江苏海堤

 江南海堤近代以常熟市福山港以下为起点,经吴淞口到与浙江省平湖县交界的金丝娘桥,全长约150公里。江南海堤在清代后期(1840~1911)修筑海堤41次。民国元年至二十三年(1912~1934),以修筑、岁修、抢修为主,共有90次。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宝山县修补黄窑湾土堤0.56公里。光绪三十一年(1906),南汇知县李超琼主持筹筑从川沙县吴淞口起,沿川沙、南汇、奉贤三县的东部海岸线筑堤,全长110余公里,称李公塘,又称人民塘(现属上海市)。一期工程南起南汇县一团泥城角,北迄七团川沙厅撑塘,长32.5公里。二期工程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冬开工,南起二团六烘港,北抵七团川沙界,长约26公里,底宽12.6米,面宽4.3米,塘高2.67米。范公堤首尾绵亘八百余里,在清道光二十七年至光绪九年(1847~1883)共维修5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筑杨家沙至惠安沙的杨惠大堤。在今崇海界河以南至启东嘴,长18.5公里。光绪二十七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01~1934),先由通海垦牧公司筑堤兴垦,继而又有当地士绅相继围堤10多次,从而把“姜公堤”与杨惠大堤之间的海堤连成一体,堤长20.5公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清末民初,广东省沿海围垦3.5万亩所筑海堤不长,福建省筑海堤4次堤长37余公里,浙江省筑海堤长97.07公里,上海市筑海堤58.5公里。而苏北地区的“公司堤”有330公里,启东境内还有民间筑堤39公里。由此可见,张謇建的“苏北公司堤”是中国近代最长的海堤。22个主要公司面积为398.25万亩,占98个公司总面积的79.1%。大有晋和大豫盐垦公司的海堤两端分别接到“姜公堤”和“范公堤”,保护了西部民垦区117万亩土地。大丰市北部有“公司堤”,南部疆界河至潘 敝之间地势较高的土牛车路即现黄海公路(长16.8公里)兼作挡潮堤,也有107.15万亩民垦区土地得到保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65860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