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家诫警言流芳
2021-8-16    作者:陈晓庆    点击:2912

周至硕

张謇1896年(43岁)迎娶吴夫人,两年后得子,取名张孝若。老年得子,传家有后,张謇万分欣喜,写诗志喜:“平生万事居人后,开岁初春举一雄。大父命名行卷上,家人趁喜踏歌中。亦求有福堪经乱,不定能奇望作公。及汝成丁我周甲,摩沙双鬓照青铜。”

为了事业的需要,张謇从1915年起,搬到南通濠南别业生活。张謇虽然只有张孝若一个儿子,但从不宠溺,管教严格,悉心教诲,倾注无限心血,望子成龙,继承父业。1922年8月,张謇集7位古人的教子警言,书刻于石,作为家诫,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勉。

家诫

我之爱子孙犹如之古人也,爱之而欲勉之以进德而继业亦犹古人也,与其述已意,毋宁述古人,乃掇古诫子语,书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若先世言行之足资师者,自有述训在。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汉·刘向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tāo)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

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魏·王修

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尚为人师,若能保书,终不为小人。谚曰: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隋·颜之推

凡门地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已,一事有失,则得罪重于他人,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易为人所妒,懿行实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摈之。——唐·柳玭

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静为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宋·胡安国

勿妄与人接,只是勤俭,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窃为汝愿之,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未免为汝忧之。——朱熹

民国十年辛

酉八月

张謇为什么遴选这7位古人格言作为张氏家诫呢?这与张謇的育人理念、家事家境密切相关的。其中第一条,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刘向的戒子警言。刘向引用董仲舒“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名言,说明祸因福生,祸藏于福,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告诫儿子得志时不要骄傲,保持清醒,以免祸患。“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一句中,“吊”是慰问的意思,“闾”是里巷,指乡亲。意为家里出了值得忧虑的事(乡亲上门慰问),就会小心谨慎地做人做事,而小心谨慎地做人做事,就会有好的结果,福运随之而至(乡亲接着前来祝贺)。“贺者有门,吊者在闾”的意思则反之。

张謇十分赞赏董仲舒与刘向关于祸福相互转化的观念,联系他当时的社会地位事业规模,迫切希望张氏后人牢记古训,并且以自身行为影响儿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里这样叙述的:“我父一生,无论在个人得意时不得意时,事业轰轰烈烈时困顿不堪时,他的心地意态总是一样。就是碰到很大失意和棘手的事,也是处之泰然,不改常态。”

张謇这种常态还表现在企业管理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正是大生纱厂最兴旺之时,张謇给纱厂同仁的通告就是一例:“……大凡失败都在轰轰烈烈之时,今吾实业正在此时机。惟望吾实业诸君居安思危,持盈保泰;更须坚定守分,此鄙人所希望于诸君者,在长久之道也。”张謇说:“能至大冷不觉其冷,大暖不觉其暖之一境,即庄子所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者,便可以处世,便可以成事。”张謇还集庄子此语,做成濠南别业大厅的楹联:“入水不濡,入火不爇,与子言孝,与父言慈。”这是他对家诫的强调与补充。

张謇把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作为家诫的第二条,他期望后世子孙能够宁静反省,修养自身,节俭朴素,培养道德。

张謇的家诫,是在他儿子23岁时设立,而在张孝若懂事之时,就十分重视节俭习惯和宁静素养的培养,在张謇给儿子的家信中随处可见。

张謇用魏时王修的警言,告诫子孙,说话要经过思考才出口,行事要经过周密考查才能做,说话做事都要合情合理。如果违背这些,就会失败。

隋朝大家颜子推教子书学篇中说:“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学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张謇由此提炼“积财千万,无过读书”的家训,希望张氏后人懂得,积财无数,不如读书求知做人,读书最重要。

张謇引用唐代柳玭的警言,完全出了张氏当时已是名重天下的望族考虑。张謇总结自古经验教训,门地高,骄心易生,得罪则重他人,行事不当,易招指责。所以更需谦虚谨慎,行为端正。张謇不仅言之恳切,而且以身作则。清末时候,南通订了一个车轿夜间不点灯要罚的违警规则。有一天晚上,张謇坐轿进城没有点灯,警察上前来问。轿夫抬了张謇,就毫不顾忌说:“你不认识是谁?问什么呀?”张謇在轿子里一听,就知道忘记点灯,犯了规则,立刻下轿,招呼点灯,到警局照章领罚。还问明警察姓名,嘉奖他恪尽职守,给了赏钱。

张謇引用朱熹《与长子受之》中的格言教育子孙谨慎交友,坚持勤俭。朱熹给儿子的信中训示:“交游之间,尤当审择”,然后指出择友标准,“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教导儿子“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纪录之。见人好文字胜己者,则借来熟看,或传录之而咨问之,思与之齐而后已。不拘长短,惟善之取。”然后朱喜归纳说:“以上数条,大抵只是‘勤谨’二字: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吾虽未敢言,而窃为汝愿;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吾虽不欲言,而未免为汝忧之也。”张謇在交友、做人和勤学等方面,要求儿子张孝若惟善是取,平时教育更是循循善诱。

张謇遵循古人的教子警言培养儿子,张孝若童年时,聘请名师为其讲授国文、英语和数学。小学毕业后,到德国人办的学校及震旦学院求学。191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张孝若说:“我父止生我一子,自然爱护异常,何况四十多岁方才生我,所以望我成立做人,比什么也殷切,导我以正,无微不至。”张孝若10岁起出门求学后,很少在父亲张謇身边,所以不断有书信来往交流,张孝若说:“我父总有家信给我,问我求学身体情形,告诉我国家事情怎样,教我注意农事,戒我勿热中好名。严正之中寓慈爱之情。”

张孝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后,在南通创设自治会,希望以全民自治的模式经营南通。1923年,张孝若作为北洋政府所派专使对英美法等10国进行实业考察,回国后被任命驻智利国公使。1926年被任为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张謇逝世后,张孝若继承先志,承担起经营建设南通的重任。

张謇的言传身教给家人留下极好极深的影响,他的儿媳陈石云曾回忆说:“翁为国事地方事异常烦劳,虽有秘书裁答,然事无巨细必躬亲过目。翁起居不求适意,饮食不求丰美。对弟子恩威相济,常举先代寒苦适德为子弟勖(xù)。用钱于公益教育,虽千万不介意;不当用,虽寸钉断铁亦所爱惜。平时教人必勤俭刻苦……”

张謇的嫡孙张绪武在画传《张謇》的后记中说:“抚今追昔,我更加怀念祖父张謇和英年早逝的父亲张孝若,也备加珍惜改革开放后的大好形势。可以告慰祖父的是海内外的张氏后人没有辜负先人的遗愿,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祖父穷尽一生,苦心经营的南通,在新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父当年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变成现实。”

张謇的家诫对其孙辈和曾孙辈产生的影响都是长久而深刻的。

张謇给濠南别业的先像室题联:“将为名乎将为宾乎自有实在;瞻望父兮瞻望母兮如闻戒词。”大厅对联:“入水不濡,入火不爇(ruò));与子言孝,与父言慈。”以及张孝若书房对联:“白饭道德,黄金时间。”都是对《家诫》的诠释和补充。

张謇还把父亲张彭年的言论行为,志节气概嘱咐儿子张孝若:“我家有一种安贫乐道、独立自重的家风,我曾祖传至祖父,祖父再传之我父,真所谓水有源,木有根。”

张謇的家诫诚如宅后濠河,源远流长,滔滔不绝;又如堂前紫藤,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这份家诫在生养他的常乐福地更是传承流芳,绵延年年。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335514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