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与青三铁路
2019-6-12    作者:杨欣    点击:3738

□ 周荣华

一、大生三厂的选址

随着大生纱厂的盈利,张謇对大生集团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于是张謇制订了庞大的发展计划:除一、二厂外,设三厂于海门、四厂于四杨坝(后因故未建)……八厂于城南江家桥。张謇所规划的八个厂,实际上二厂就在海门的隔壁(当时属崇明外沙,今属启东市),而三厂和四厂都规划在海门。

张謇看中的是家乡的棉花资源,就近取材不仅可以为工厂节省大量成本,而且也可以为家乡人民增加收入。

最初,张謇把大生第三纱厂厂址选在青龙港。

张謇在青年时代就相中了青龙港,他写了青龙港诗:

自昔传闻海角经,东方七宿地通灵。

沧桑百折开形胜,竹树千家接杳冥。

酒旆霜中低落月,渔镫风外乱疏星。

只今村落荒寒甚,弦诵宵来尚可听。

张謇把青龙港看作形胜之地、书香之地。后来考虑长江岸堤塌涨不定,为安全起见,把大生三厂改建在青龙港北七公里处的陈苍球湾。

陈苍球系陈朝玉后人,居住在通源镇北的连元镇,嘉道年间,购得了现三厂地区沙荡地,因原为港湾,遂名曰陈苍球湾。后来,陈苍球后人为谋求其他发展,将土地卖于黄家,遂名黄家埭。因堆有历年疏浚的青龙河泥土,并有士绅在此抗不法租税,故又名小梁山。为创办大生三厂,由张謇三兄张詧以高价购得。大生三厂于1914年筹建,1921年建成。

二、青三铁路的兴废

大生三厂自1921年投入生产后,需要大量的棉花,其中相当部分从上海购买;同时又生产出大量的纱布,基本上都要运往上海出售。

当时的青龙港,只是长江岸边的一个小渔港。自从光绪十四年(1888)英商祥茂公司的一艘木壳船驶入,才真正进入商业航运时代;此后发展到几艘木壳船,商业业务扩大。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张謇发起,通州(即现在的南通)和上海两地的股东联合集股兴办了大生轮船公司,购买了3条轮船行驶于通沪之间,青龙港成了该公司的停靠港口。

青龙港的真正崛起,是在1921年,大生三厂建成投入生产后。厂里的用煤、部分用棉、几乎全部的纱布运出,都要靠青龙港。但是,当时三厂到青龙港,虽然只有14里,却没有像样的水陆交通。

此时,张謇想到了便捷的铁路。张謇决定在青龙港与大生三厂间建造铁路运营。该铁路由张謇考察规划,其兄张詧出资10万元,于1920年初开始修筑大生三厂到青龙港的小铁路,于1921年6月完工,全长近6.5公里,铺的是25英寸工字钢铁轨。铁路运输,备有两个蒸汽机牵引机车,青龙港、大生纱厂各一。列车车厢有10节,8节为货车车厢,2节为客运车厢。货车车厢每节可载货5吨,客运车厢每节可载客50人。列车时速为20公里左右,班次根据运量而定,年货运量约为3万吨。

青龙港原是海门长江岸边通往上海的八个小港之一,八个小港即浒通港、宋季港、圩角港、青龙港、茅家港、新港、太平港、灵甸港。自小火车通行后迅速成为海门及周边地区通往上海和苏南地区的主要港口,客货进出频繁。

青龙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100多年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客货集散地作用,成为苏北地区的重要门户,通海地区通往上海的重要通道。海门青三铁路的兴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建国后,大生三厂纳人计划经济轨道,产品改销南通,电由南通天生港发电厂专供,不再需要大量烧煤用于发电,小火车失去存在意义。1958年,将铁轨连同火车头全部支援驻通部队,用于狼山坑道建设。

三、铁路南端青龙港的演变

青三铁路通哪儿?好像是无问而问。其实,不然。

青三铁路,火车在青龙港到大生三厂间来往行驶,是全国最短的铁路。根据资料,建成时为六点五公里,1958年拆除铁轨时,长五点五公里(实际四公里),怎么少了呢?

大生三厂位置,从未变化过,有变化的是青龙港。

查看1988年海门文史资料,有《五迁青龙港》一文。文章记载了青龙港五次迁移情况。

第一次迁港在宣统二年,即1910年,江岸塌坍接近草棚镇,港口北迁一华里,原有商店随港北移。

第二次迁港,民国九年,即1920年,江岸继续塌坍,又北迁一华里。不久,发生火灾,商店草屋全部烧掉,后又重建。文章没有记载迁镇的名字。根据另一资料,民国十年(1921)南星镇(青龙港)坍入江中。二次迁港地点应该叫南星镇,坍塌的时间错写一年。张謇的大生三厂,考察时考虑到草棚镇没江的教训,故选在港北七公里处。

第三次迁港在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港口继续猛烈塌削,不得不又向北迁至三角镇,铁路站随迁。由于上海、青龙港之间每天有航船来往,港口顿时热闹起来,镇上开设了茶食、饭店、烟杂、客栈等,还代办大达、大通、仁和、海门等轮船局的轮船售票、货运业务。

第四次迁港,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江岸将塌近三角镇。这时,商人陈志清等在三角镇北兴建一小镇,名三星镇。在镇中心的青龙河上造有一座木桥,桥身向东南方向倾斜,因此,又叫斜桥镇。原设在三角镇的轮船局,均迁往斜桥。斜桥商店齐全,市面繁华。这时候的铁路长五点五公里。

第五次迁港在解放后,青龙港口沿江数十里塌势更猛,日益迫近港口,威胁三厂安全。一九五一年,经政府统筹安排,在会云闸北一华里处建了新镇,即现青龙港镇,并增设了行政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

一九五八年,青三铁路停运已久,为支持南通狼山建设,拆了铁路。

海门第一条铁路,宣告结束。留给我们思考的是,长六点五公里的铁路,最先通到哪里?最早的青龙港地点草棚镇又在何方?

虽然,如今的青龙港已结束了她百年的辉煌史,但港口仍在。我们站在青龙港长江边南望,对面是崇明牛棚港,相距不过两公里。无疑,张謇所造铁路原先通到牛棚港东南某处,而草棚镇更要往南,在如今崇明跃进农场腹地。

青三铁路,本可不造。张謇在唐闸,是采用水路解决运输问题。看《光绪海门厅图》,青龙港到三厂有水路可通。如有淤塞,疏浚一下就行。可张謇要造铁路,除了铁路是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以外,张謇的梦,可能还没有说出来。

因此,张謇的梦,不只是通火车,而是要通江南。崇海通道,是我们海门人百年的梦想啊!张謇自办铁路的成功尝试将永远载入史册。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39643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