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参与编修五县志
2019-4-21    作者:杨欣    点击:2371
 

                            俞茂林

 

 人们较多地知道张謇是我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但他还是一个方志学家,这是鲜为人知的。

 方志又名地方志,即是省、市(州)、县级编修的地方百科全书。我国的志书编修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宋、明、清为修志的鼎盛时期。一般县志三年一小修,十年、二十年一大修。修志可以起到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所以被历代政府所重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謇最早参与编修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是《赣榆县志》。

 光绪十四年(1888),是年36岁的张謇,应赣榆县知县陈玉泉(字廷璐)的邀请,担任赣榆县青书院山长兼修赣榆县志。《光绪赣榆县志》稿开始修于光绪十二年(1886),由知县主修,但未能成功。继任知县陈玉泉,经人推荐,获知张謇的名望学识,相信由他修志,一定会获得成功,张謇也欣然同意。是年417日至51日(农历三月初七至二十一),张謇启程前往赣榆,一路上他抓紧时间翻阅《赣榆志稿》《述学》等。20日他致函郑孝胥,告以此次修志颇费心血:“赣榆志事期至促迫,其原本疏陋芜杂,病且百出,非通体另行属稿不可,顾其为费又甚短少……恐终不免简述也。”53日抵达赣榆,宿选青书院,随即拜访有关人士,张謇的印象是赣榆“县城甚荒凉”。到任后,他一边执掌书院,一边研读宋、明、清各种有关名志,以供修志参考。接着撰写《赣榆释》,考证其县名的由来及含义。随后订正旧志讹误,编写“疆域篇”“建置篇”“山川篇”“民赋篇”等,完成县志的部分初稿。在此同时,亲身实践,查勘赣榆河渠水道、县城城墙建筑和工料用费等情况,增加感性知识。619日,张謇离开赣榆南返,并把志稿随身携带,回常乐家中后,继续潜心于修志。97日《光绪赣榆县志》定稿并抄毕。他在志序中云:《县志》前总纂为教谕王文炳,倡导者为王豫熙,终其事者为陈廷璐。倡修于光绪十二年六月,成稿于本年六月。这部由张謇修撰的志书,体例精当,考辨严谨,结篇缜密,卓立于志书之林,对于“赣榆”何以为县名,也解了千古之谜。这篇《赣榆释》的考证文章,由张謇生前收入自行辑订的《张季子九录》之中。

 参修《太仓直隶州志》。早在光绪十四年三月九日(正月二十七),张謇赴太仓被邀修《太仓直隶州志》,是年1022日(九月十八),当《赣榆县志》完成后,张謇承前诺再次赴抵太仓,执掌娄江书院并修《太仓直隶州志》。为此,张謇先后研读了《宝山志》《嘉定志》《崇明志》《江南通志》及《宋史·河渠志》《明史·河渠史》《震川集》等志书文献,并着手拟订《太仓直隶州志》例略。是年12月,张謇与太仓有关人士研究,分别担任州志各篇撰写及定稿事宜。随后返回家乡常乐,仍不忘修志之事。次年123日托友人又购得《怀庆县志》《固始县志》《安阳县志》并阅读,作为修志参考。后因故未能修撰到底。

光绪十七年(1891), 38岁的张謇于427日(三月十九)得东台知县王豫熙的函,邀其“校县试卷,修县志”。716日,王豫熙又送来编修《东台县志》的聘书。830日,张謇启程赴东台修志,因河水浅阻,船不能行而折回。94日再赴东台于8日到达,与夏寅官等商议编修《东台县志》,并订修志凡例10款。914日,因得知其父痢疾而南归。

光绪十八年(1892)122日,39岁的张謇因海门厅同知刘文澈邀请参与修订《海门厅志》,81日(闰元月初九),赴海门茅家镇,商议关于《海门厅志》的修订及舆图等事宜。

光绪二十年(1894)41岁的张謇,终于考取了恩科状元,此后忙于政治、实业和教育等。

直到民国九年(1920)6月,67岁的张謇,抽出时间开始着手主持续修《南通县志》,此年他亲自撰写了《南通县图志》赋税志田赋序和杂税序两篇。民国十年,撰《南通县图志续纂后序》,从序中可以看出:民国元年,即辛亥革命后,南通废州称县。民国三年,由范铠主撰县志,历时三年,“梗概略具,卷帙分明,可以览观”,是一部基础很好的志书。民国十年,由张謇主持续修的《南通县图志》,增加了新的内容,部分接续最后一部州志即《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增加了记述清末民初南通实行地方自治的各项业绩,其编例、门类较之旧志有很大的革新,记述内容“贵重实事,利赖于人生”。续修的图志基本上摆脱了旧志的窠臼。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加上文字简洁,所以对南通的历史与近事,仍不免有“未详未及者”。张謇的这篇《南通县图志续纂后序》,全文收录在《张謇全集》之中。后在19968月出版的《南通县志》作为附录收入,这是研究我国方志编修的重要参考文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这也算是张謇对方志编修的贡献吧。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本文刊《张謇研究》2006年第4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39206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