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一个美国外交官眼中的张謇
2018-11-29    作者:刘春雨    点击:2235
 

黄 波

保罗·S.芮恩施(paul S.Reinsch)(18691923年),是美国的学者、外交官,美国当时著名的远东事务权威之一,18981913年在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政治学,1913年~1919年任美国驻中国公使(1935年后这个职位才被称为大使)。

芮恩施是近现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位重要且又颇有争议的人物。去职后写下了出使中国的回忆录《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书中描写了他最初与张謇相识的情况,为我们了解、研究张謇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19131115日,芮恩施开始担任美国驻中华民国公使。

芮恩施在《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李抱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写道:“十一月十七日大总统派来接我到总统府去呈递国书的那辆庄严华丽的礼车用八匹骏马,车身上涂着描有金饰的蓝珐琅。”张謇在《柳西草堂日记》记载:“(一九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午后,美公使来”。张謇日记采用的是农历,换成阳历,即19131118日,也就是说,芮恩施在向袁世凯递交国书后的第二天中午,就拜会了张謇。

芮恩施在《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中两次提到张謇。第一次源于参加张謇的一个宴请:

第二天,农商总长张謇请我到农事试验场午宴。这个机构还附带伺养着数量很少的瘦弱的动物。该厂占了西直门外一片广阔的地方,这是过去慈禧太后散心玩乐的一个花园。为慈禧太后建筑的西式楼房就是我们午宴的地方,这座楼房每一层有一套大房间和较小的厢房。大房间里墙壁上至今仍旧挂着这位尊严的贵妇人手绘的画,她常常以绘画花卉来调剂繁忙的生活。客人中间有一位博古家周先生,他拿出一些精美的手卷给大家看,所以话题主要是关于中国的艺术。我发现中国人对图画上所题的字好像和绘画本身有同样的兴趣……

我们这次宴会的主人便是中国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有许多人在学他的字,北方有一位出身行伍的都督每天总要花许多功夫,辛苦地把他临摹的几个字写上巨幅卷轴,以此来博取朋友们的欢心。

这段文字对张謇着墨不多,只是间接提及张謇是“中国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

这里的“第二天”是指哪一天呢?联系上下文,似乎没有说清楚。张謇日记记载:“二月二十九日,农事试验场宴美公使,赵小山赠珂罗版画于美使。”芮恩施这段文字没有提及赵小山赠珂罗版画一事,但在当时话题都是艺术的氛围下,赠送版画也是完全可能的。

可以推测“第二天”即阴历二月二十九日(阳历1914325日)。

芮恩施在回忆录中再一次提及张謇是在回忆美国银行团退出六国银行团之后。这次对张謇的描写可就浓墨重彩了。

1913年)1127日两位总长来看我,作了一次私人谈话。这次会谈之后,张謇先生又来看我,他是大家公认的一个对中国古代学术极有研究的知名之士,又是工商总长……现在首先介绍一下张謇先生的情况。

1894年,张謇在清政府统治下的北京,经过殿试,考中状元。他是中国经学方面卓越的学者;他的书法非常有名,能以卖字所得维持一所专科学校。但是他并不因在古代学术上的成就而自满。在他的家乡扬子江边的南通州,他创办了学校、工厂和改进工农业的试验所,他在财政上遭遇过挫折。虽然人们承认他在许多工作改进方面起了推动作用,不过这时他们对于他是否终于能够成功还有怀疑。但此后他的事业不断地繁荣发展,就使他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人物。由于他能从真诚的愿望出发,他的有关国事的言论对于国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仍然有着旧的想法,认为一个有高度文学修养的上层人士也一定能够办理任何企业,解决一切实际困难;这种想法虽然与分工细致的复杂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但他却专心致志地从事完全现代化的事业。

如像人们从他作为中国学者所具有的高度文化修养可以预料到的,他细致文雅、着落不凡,没有比这态度更加细致,更加高贵的了……

可不要以为芮恩施对任何中国高官都充满了如此溢美之词。比如,对后来的农商总长谷钟秀,芮恩施形容“此人非常自负,圆滑,大家都公认他是一个态度温和的政治操纵者”。又形容曹汝霖“为人玩世不恭,重视实利,尖刻敏锐”。

芮恩施来到中国,是带着“先进文明”的优越感而来的,通过张謇,他对中国人的修养感到惊叹。他写道:

中国人态度的圆滑温和但也不是一味卑屈顺从,以及在讨论时总是保持着自己完全独立的见解,这种态度真令人惊奇,可以看出,这是几千年来社会训练出来的。

接着,芮恩施写了与张謇的会谈情况。张謇向芮恩施介绍了水利计划,政府打算成立一个水利局,已经成立一所专门学校培养水利方面的人才,只需三万五千两银子就可使(导淮)工程完成。张謇向芮恩施重新提出了因辛亥革命导致清政府与美国政府中断的合办银行计划。芮恩施写道:

张謇先生对于成立一个美国资本家合伙经营的工商银行业很有兴趣,他说:“这样一个银行可以为改进国内工程提供所需的资金。”非常明显,张先生把银行看作对这种事业投资的机构,这种想法当时在中国人中间非常普遍。他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在现代信用机构中,银行的业务只是吸收存款和临时贷款……我们谈到怎样执行这些庞大而具有功效的计划,张謇先生一再表示说:“我愿意和美国合作,我准备聘请美国专家来制订这些计划,并由他们担任管理工作。不过请记住,如果美国或其他国家不提供大部分必需的资金,这些工程是无法进的。”

经过张謇的沟通,芮恩施成为张謇银行计划的支持者,甚至成为了他重要的目标之一。在芮恩施极力的推动下,不久美国对中国导淮提供了贷款。

芮恩施写道:

我和总长(张謇)经常会商。我们很仔细地讨论了工程合同、借款条件和借款保证金。草拟合同时每个句子都经过推敲,每个字都经过仔细的选择;终于在1914年一月二十七日由张謇以总长名义、我代表美国红十字会共同在合同上签字……这是一个有着远大希望的事业的开端,也是一个在新的方向上的开端。

可惜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芮恩施,并没有看到这个“远大希望的事业”的实现。1923126日,芮恩施因感染急性肺炎病逝于上海。

张謇向芮恩施夫人发去唁函:

顷闻芮恩施先生在上海旅次辞世,不胜怆恻。忆在北京与先生相识,至今已十年,当时甚佩先生学术之渊博,道德之高尚,尤佩先生亲善中国。共商中国水利,义气相洽。后先生至上海,亦尝请其莅我南通。人事不果,而先生固许我来也。今乃失我最敬慕之良友,可恸!前日欲至上海一吊,闻其丧又回美矣。追思前好,益难为怀。兹谨驰书奉慰,惟夫人察焉。

张謇称芮恩施为“最敬慕之良友”,评价极高。那为何芮恩施也对张謇不吝赞美,并与张謇结下深厚的友谊呢?

首先,在个人经历上,芮恩施和张謇一样,都是“学而优则仕”,有一种英雄相惜的情感。

读书期间,芮恩施的两位导师伊利和特纳分别是美国当时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

1898年,芮恩施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到欧洲访学,第二年返回威斯康辛大学任教。

20世纪初,芮恩施因出版了《世界政治》使其成为蜚声国际的远东问题专家。

对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而言,最优秀的人应该去改革政治或者投身政治,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座右铭。终于,1913年,芮恩施弃学从政,担任驻华公使。

张謇的前半生在科场奋进,终于考中状元,弃官从商,仍参与政治,是全国立宪派的领袖。

芮恩施评价张謇“中国经学方面卓越的学者”,“但是他并不因在古代学术上的成就而自满”“专心致志地从事完全现代化的事业”。

相似的经历使他们惺惺相惜。

其次,两人在事业上产生交集。

芮恩施强调要促进中美两国的交往,维护中国主权,遏制日本。

芮恩施努力将自己视为一个恩主,可以“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怀有强国梦的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在一定程度上,两人有共同的目标,在事业上产生了交集,催生了两人互相合作与交往。

再次,张謇“具有的高度文化修养”。

张謇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注重品德,待人温文尔雅,真诚、广泛地结交朋友,这种文化修养反映在张謇的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令芮恩施感到钦佩。

芮恩施有“跨文化”研究体验,长期对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抱着浓厚的兴趣,赞美中国的文学、哲学和艺术。

张謇的“中国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的身份,使芮恩施对他的欣赏又增添了一分。

芮恩施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鼓吹的道德价值,实质上仍是代表美国强势文化的西方价值,他试图改造中美关系,结果却适得其反。但他与张謇的跨越国界的友谊,仍值得后人称道。

(作者系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会员,工作单位:南通市党史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36430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