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探究张謇主张君主立宪为国体的原因
2018-6-10    作者:汤梓仟    点击:2153

王敦琴

张謇(1853—1926),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毛泽东强调的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个重要人物之一。作为国内立宪派领袖,张謇一直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反对派。的确,他曾热衷于君主立宪,并多年为此奔走呼号,祈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在保全皇位的前提下,将皇权分离一部分出来,仿效日本及西方国家,设立国会,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张謇也曾怀疑过革命,认为革命意味着流血与破坏。然而,他对革命、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及态度有一个根本性改变的过程,即从不赞成革命到转而拥护民主共和,并为新生的民国东奔西走、上下沟通、殚精竭虑。在辛亥革命及其前后,张謇的政治参与极为活跃,他在各地独立、南北议和、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及运行等方面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1894年,张謇在殿试中夺魁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此时的张謇可谓是春风得意,仕途在面前延升。如果不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张謇也许会顺着从状元到宰相的仕途一路前行。然而,两件大事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他的人生抉择。一是甲午战争,二是其父亲病逝。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使丁忧在家的张謇极为愤慨。晚清社会,危机四伏,矛盾交织。张謇虽想远离政治,但政治却无处不在。崛起的西方力图瓜分中国,而清政府对外妥协退让,委曲求全,对内则专制集权,固步自封。中国到底何去何从?内忧外患使得张謇深深感到“须亟改革政体”,较为可行的是实行君主立宪。于是,张謇一边大办实业、教育,一边致力于此。张謇缘何如此热心君主立宪?一方面,受传统教育40多年并终于摘取科举皇冠明珠的张謇,他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渐进的方法来改良政治,特别是,在张謇看来,光绪皇帝是位开明的、力图革新的皇帝,因此,可以在保全皇位的前提下,将皇权分出一部分,以实行君主立宪;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家、实业家的张謇,他的南通事业正蒸蒸日上,他当然不希望有大的社会动荡,当然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使之能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于是,张謇在“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旗帜下,一方面大办企业、大办教育、大办社会事业,另一方面为君主立宪奔走呼号。于是,想远离政界的张謇便又主动投身于政治的漩涡。早在1901年,张謇就撰写了《变法平议》,主张效法日本,上设议政院,下设府县议会。1903年张謇在日本参观考察70多天,所见所闻更使其深感改良政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70多天的考察中,张謇对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了详细的调查与考察,感触颇深。在清政府的这场政治改革中,张謇始终起着标杆和促进作用。他率先在苏州成立“江苏立宪学会”,并亲自担任会长。又与郑孝胥等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先后担任副会长、会长。

清政府于1907年10月正式下令筹设咨议机关后,张謇便在江苏着手并筹办“江苏谘议局”并担任议长,并在南京碑亭巷设立了江苏谘议局筹办处。从此,张謇为江苏谘议局的筹办等各事项而奔忙,包括谘议局办公大楼的选址、设计建造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甚至对司选员培训也都亲自过问。江苏谘议局后来先后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所在地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及《逐年筹备事宜清单》等一系列宪政文件,确定1916年正式召开国会,实行宪政。这样的结果,使得张謇等立宪派人士感到欣慰,因为政府终于打破坚冰,将立宪提到了议事日程;但同时,张謇等又深感不满,因为9年时间实在太久。从此,张謇一方面领导江苏谘议局为建设立宪政治与两江总督张人骏等官僚进行博弈,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活动;另一方面,又以江苏谘议局为依托,展开了联合各省谘议局进行国会请愿运动,他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三次国会大请愿运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39898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