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与无锡赵菊泉
2012-3-27    作者:jry    点击:6268
 

张謇在其日记及文集中,经常提到一位“老师”,尊称“菊师”,并说:“我的学问智识得益于赵老师”。   

  这位“老师”就是无锡的赵菊泉先生,名彭渊,生于嘉庆11年(1806)卒于光绪8年(1882)。24岁中举,家居无锡大成巷,设“教仁堂”学塾, 居乡教授,后任无锡训导(地方学官),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同治七年(1868)赵菊泉奉命从无锡调任海门训导,光绪四年春辞官返乡,在无锡“恒善 堂”任理事,从事慈善事业。   

  赵菊泉先生知识渊博,待人和气,乐善好施,深得口碑。在海门任上,1871年张彭年带着他19岁的儿子张謇慕名前去,恳求拜赵为师。   

  赵见张謇虽穿着破旧,但谈吐不俗,不卑不亢,敏捷聪慧,便当即收下这个“穷学生”。菊师念其家贫好学,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还供给其三年膳食。“岁终, 先君送学膳费于赵先生,先生恤余贫,不受。”(张謇日记)1878年春,赵菊泉72岁告老还乡,时年26岁的张謇特作《奉送赵训导师归无锡序》(《张謇全集》),对菊师极高评价,末尾诗曰:“艾草兮列校庠,青子衿兮怀永伤。儒得民兮有道,被服义兮先生。师来兮造士,师去兮民望……师乎师乎寿未央!”足见 张謇的恋师之情和菊师的位重受敬。   

  使人更为动情的是张謇亲自护送赵师到无锡,并留在无锡继续跟随求学一年。张謇在无锡日子虽短,但长进不少,收获颇大。张謇在离师前,感慨万千,曾为赵家书写对联多幅。书斋门上的对联为:“开径望三益,高谈玩四时”。大厅屏门上的对联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东厢房门上的对联为:“汲古得修绠,荡胸生层云”。为大厅天井的方砖门楼上写上“入孝出弟”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赵家留下了“座右铭”“传家宝”,赵 家也引以为“祖训”世代相传。   

  光绪八年(1882)名师赵菊泉卒。其后张謇谒师墓时,发现被埋葬于无锡惠山东北第二峰下山麓严家棚的山坡茅草蒿蓬之中,于心不忍,愧对之意油然而生。决意共商在海门训导署舍之后的旷土高地上建一“赵亭”,让老师爽垲可居,以弘扬其师德功绩,为人师表,教育后人。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49岁的张謇亲自拟写《请建赵亭禀牍》(《张謇全集》)上报获准,于正月11日筑基,2月22日上梁建造赵亭,4月13日张謇亲题碑文:“无锡先生彭渊,官海门训导时,余从之游,提撕奖假,唯恐不至,三年未收学费一文,海门能文之士,亦多游其门下,比与周彦升、沈仲瑜诸 集议,建亭于学舍之后,画像刻石,以志遗爱”并题写对联一幅:“人通利则思其师,几席三年,只落何堪高第列;公魂魄犹乐兹土,衙斋咫尺,风流敢告后贤知”(《张謇全集》)可惜该亭于日伪时期被毁。日前从海门市张謇研究会获知该市已经决定修复“赵亭”,以缅怀赵菊泉先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26612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