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挡浪大墙
2011-9-20    作者:admin    点击:4487
今天,从海复镇出发,汽车往东北方行驶约一刻钟,便来到了当年张謇建造的巍巍海堤,如今已由石块加水泥粘缝保护起来的漫长大堤,可谓安全无险,万固千年。再沿着堤顶往东前行,只见堤外约50米左右的海水中,有一条黑压压的长龙由远及近,与原龙王庙海堤平行的水泥挡浪墙突现眼前。大海的浪涛拍击着它,浪花翻卷回入大海,它为大堤的石坡避免了冲击,让堤岸形成双保险,正因为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仍有约400多米完整地保存着。每天潮涨潮落,年年岁岁狂风巨浪,但依然保持着巍巍壮观的原貌,不禁令人惊叹。西端部分石板已被冲得残缺不全,有的已只剩下石柱。见物思人,让人追思百年往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謇在通海垦牧公司最险要的地段,将堤身加高加厚,可是每次大风大潮来临,几经修补,仍屡屡出险,张謇老是放心不下。故张謇开始作块石护坡的试验。从1911起,张謇先后聘请浚浦工程局的荷兰工程师奈格、瑞典河海工程师霍南尔和海德生、英国工程师葛雷夫和平爵内、比利时河海总工程师贝龙猛等来通海治理江海保坍,将水利先进技术引进中国。奈格、葛雷夫主楗,平爵内、方维因主坡,贝龙猛兼主之。
1918年,年轻的水利工程师特来克随父亲奈格来到中国。1919年春天,张謇亲自陪同特来克来到吕四镇东龙王庙东海堤实地考察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科学设想,由特来克亲自设计了直立式钢筋混凝土板桩结构海岸防护工程作试验,俗称“挡浪墙”。获得张謇的赞同和支持,立即筹措资金,备料,将珍贵的水泥、钢材从外地运抵龙王庙外侧大堤工地(今启东市石堤乡东岸),预制成钢筋混凝土板、桩。可惜正在开工热火朝天施工期,8月17日特来克不幸传染上霍乱,病死于就医途中,张謇将其隆重公葬在南通剑山南麓,并亲自为其撰写墓表镌石以纪念。
特来克逝世后,张謇加速完成他未完的事业,将预制品埋进大海成墙,以世界先进技术,首创钢筋混凝土挡浪墙。长280米,高3米,厚0.2米,每4米设一个0.8×0.6米长方墩(主墩),墩间墙中位两侧分别间隔设一个撑墩(副墩),墩底长、宽为0.35×1.3米,墩子(包括撑墩)与墙体统一布置钢筋(¢12竹节钢),横筋间隔0.15米,竖筋间隔0.2米,统一浇筑。
随后又在上述“钢筋混凝土挡浪墙”的两端,还建造另一种形式的护岸挡浪墙——“钢筋混凝土墩木插板档浪墙”(两种形式的挡浪墙以进行实践比较),东西两段共长760米。每4米设一个钢筋混凝土墩,滩面以上墩高3米,墩底宽2米,顶高0.8米,厚0.6米,成梯形,中心设0.1×0.15米插板槽,木插板用3副竖木与螺栓对夹栓紧,连成一体。1937年大风潮中,该墙东段木插板全毁。西段受损较轻,后修复,1949年又被毁,1950年又修复,1951年再次被毁,1952年国家拨款20万元,将西端500米改建成桩石护坡,1990年又改建成混凝土灌砌护坡。东段长250米,1937年毁后未加修复,被废弃的一排钢筋混凝土墩子(原64个,现实存59个)至今依然屹立于海滩,遗迹见证着当年的历史。
钢筋混凝土挡浪墙与钢筋混凝土墩木插板档浪墙,全长1040米。可惜在筑到此时,又遇上资金和材料的困难而停止。但尽管就那么一段,却保住了最险要地段的安全,取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讫今漫长时期,都具有重大挡浪护堤之效果,才保留至今。
水泥用于防洪,最早是1888年用于黄河堤工,1893年用于重修湖南常德城墙及防洪石堤,而用于海岸防护工程,并以钢筋混凝土墙挡浪,是我国首创,且以后也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当时的中国,水泥的生产和应用很少,而这么大量的水泥、黄砂、石子、钢筋,在当时水陆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从唐山等遥远地方千船万载运来,又通过千车万担人力运抵垦区海边工地,是何等之艰难!真是不敢想像的一大奇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26519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