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课程规划与实践
2022-8-19    作者:张曦    点击:875

□ 杨文华

张謇是一位有世界格局的教育家。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各方面巨大的落差,他将拳拳爱国之心落在“父教育 母实业”行动中,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和发展路径。张謇办教育,不仅仅操心教育资金的来源,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远见卓识和强毅力行,不断推动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1913年张謇在《教育研究》第一期刊载《发刊词》“惟欲求社会之改良,必须谋教育之统一,而教育之统一,必藉人材,人材之肇兴,端资研究。”传统科举教育培养出来的状元教育家,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不断研究和实践,走在教育革新的前沿。

一、高瞻远瞩,明晰旨向

张謇的课程意识很明晰。他一直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被中国传统科举制度束缚思想,又不盲目崇拜西方的教育理念,而是不断创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从批判角度,坚持古为今用。

张謇是传统科举文化中培养出来的状元。但是,他一直在审视自己的求学过程。在《拟<外录>自序》中张謇对自己的文章也进行了批判性认知:“综吾少壮之日月,婉转消磨于有司之试而应其求,盖三十有五年。……凡謇所为制艺、诗、赋、策、经解、史论、箴、铭、赞、颂他杂作,累数百首。……所可检而视者,十不过三四,今剟写者又其一二耳。”这是张謇对自己前半生学业的回顾,也是对科举制度无法培育时代有用人才的追问和反思。

张謇深知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善用之,则大有裨益。1918年,他前往县教育会,参加尊孔会成立会议,并发表演说:“小学校即宜加授四书,俾儿童时代,即知崇仰孔道,收效之宏,定可预卜。”

张謇在1919年《呈学部文》:“小学堂章程,每星期教授时刻表,高等三十六小时,初等三十小时,读经、讲经各占十二。夫于三十小时之中,使读经、讲经占其十二者,其要义将使圣贤正理深入儿童之心。以是端蒙养之本,所期望于国民者至厚。顾保存国粹,诚不宜荒经而蔑古。”可见,在推进普及教育过程中,张謇是坚持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

(二)从实际出发,坚持洋为中用。

张謇非常赞赏学习各国先进教育理念。认为:“东西各国,学校如林,析其专家,无虑百数,前导后继,推求益精。但能择善而从,皆足资我师法。”张謇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拿来”。他说:“外之须明世界日新之学说,内之须审本国习惯之民情”。 1912年,张謇在《大共和日报》上刊载致章炳麟的函件:“昔日之言改革者,一味抄袭日本;今日之言改革者,又有一味抄袭美国之势。”这是他极为反对的。在张謇看来:“国势根本不同,未可削趾适履。”从国情出发,知行并进,洋为中用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历史价值。张謇提出:“以通制与旧制相辅而行。庶数年后,风气大开,科学日进,改从通制,推行自易。”“夫课程之订定,即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国情。”

张謇曾经到日本考察当地办学,在考察时,他专门去看了日本普通的学校,而不是最好的学校,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日本办教育中,适合中国的经验学习过来。在《呈学部文》谈到:“日本明治四十年以前,寻常小学,惟修身、国语、算术、体操为必修科。其随意科则有图画、唱歌、手工等之目。历史、地理科,即包含于国语。而修身教科书,则多采本国、外国人之嘉言懿行,亦颇融会我国之经训,而易以浅近之文词。且或特备作法教室,为生徒习礼之所,与我国古代教育之制隐相吻合。故其实行也易,而收效也速。此则初等小学科目之尚宜变通者也。”洋为中用的南通教育果然如他期待的那样风气大开,以科学日进、快速发展而蜚声海内外。

二、知行并进,制定方略

“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张謇在《敬告全国学生书》中,表达了对世界的认识:“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也。”这些竞争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教育中来。早在1905年张謇就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

(一)国家思想。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教育中更是彰显。他曾经拟写过民国《国歌》:“仰配天之高高兮,首昆仑祖峰。俯江河以经纬地舆兮,环四海而会同。前万国而开化兮,帝庖牺与黄农。巍巍兮尧舜,天下兮为公。”张謇在给学生演讲时,总会呼吁学生爱国。面对小学生,他也这般谆谆教导。在谱写《常乐小学校歌》时,他说:“大家爱国先爱乡,常乐之校真堂堂。”真切、朴实、生动的语言感染了无数人,校歌也跨越历史,传唱至今。

(二)实业知识。张謇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创办实业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办学,培养专业人才。缺少教师,就创办了民办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没有警察,就创办了警察学校;没有纺织工人,就创办了纺织学校;没有医生,就创办医学院……这些学校大多是当时的中国第一。每创办一所学校,他都会邀请该行业的专家来创编教材。如:南通医学院就延请医学士熊省之(辅龙)、女医谈松雪等编辑讲义,倾力教授。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南通成为各方面人才荟萃的地方,南通也因此而繁荣。

(三)武备精神。张謇“愤慨外患之逼而国之不竞”,以为“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而武备教育,则是救亡图存教育之一。因此,张謇不仅仅办团练,还将武备精神作为大纲之一,制定为学生必修科目,从小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武备精神。1911年,张謇提出:“欲国之人有军国民资格,必自培养完全之身体、保卫健康之精神始,故小学校当重体育。”“若高等小学三四年,当注重兵式操,而沿江沿海之学校均宜添设竞漕一课,以为必修。”1913年8月,张謇发布省代用师范学校谕:“诸生对于运动不尽有兴味,但筋骨运动为教育学中最近、最有价值之主张。有统系之知识,非有健全之身体不能应用。望诸生各强勉为之。”

张謇办教育,都是基于国情现状,在教育大纲引领下,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逐步推进课程实施。在《扶海垞家塾章程》中,张謇制定了这样的课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故延日本女教习教授体操、算术、音乐、图画,兼习幼稚游戏之事;延本国教习教授修身、国文之事(国文兼识字习字读书缀文)。”在海复小学,主要是“修身、国文、算术、体操、图画(毛笔)五门。”垦牧公立贫民半日小学校,或兼小学校(不半日者),主要功课是:“修身、国文(识字、写字)、算术、毛笔画、体操五事。”正是这样的坚持,张謇先后创办或参与创办三百多所学校,推进了南通普及教育的发展。

三、丰富课程,推进改革

张謇对教育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宏观的引领,更体现在微观的课程实施中。

(一)明确标准,提高要求。清朝末期,普及教育已经提上日程。但是,正如张謇了解的那样,“国文则仅识字解浅义耳,不能阅报;算术则仅笔算耳,不能应事;体操则仅能活动手足耳,不能增胆力;修身则仅讲故事理论耳,不能娴礼法。”这样的教育,相对于培养有用人才的期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张謇提出先办师范,培养合格教师。在他一手创办的南通师范办学过程中,张謇亲力亲为,关注教育质量。张謇发现学校学生文理太稚,就要求“每日国文课须两小时,每周须作文一次,试习四个月终。”他还要求“各班国文课作每次须由教习选其较佳者,令作者誊清,一学期终汇交事务室,謇到校时,必为察阅。”张謇的精心培育,为南通提供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师,这让有质量的普及教育成为可能。

(二)广罗课程,丰富资源。好的教育,要有好的课程。当时的中国教育依旧存留在科举思维中。教育改革,最需要的是教材。1906年,张謇在《复端方函》中,规划了教材编写思路:“文科方言以外,皆须本国自编。法科新政未定,法理虚悬,教不能全,编须有待。理工农医四科则无一不须改良,无一不须输入知识。”但是,当时的中国没有那么多既懂得专业、又精通各国语言的人才。因此,张謇提出:“前陈鄙意,请延傅兰雅译农工商学,延洛丙生译理、化学,延兰姆彭译重学。遴选本国文笔优长能通科学、外国语者,分门随同笔译。医学另延日本或德国名家。”这样,“中国教员,即不精通外国语言者,亦可教授。”这些课程规划,与后面创办一系列专业学校一脉相承,体现了张謇的教育思想和行动力。

除了主张组织专业人才编译教材,小学阶段的书籍他也非常重视。1913年,张謇致函汪大燮:“应请就所议决之字母拼法,及六书字之读音,重加审定,编成国音字书,颁发各师范学校学习。并令各书局编辑小学国文教科书时,将所颁之字母拼法列入卷首,为儿童第一步练习。”后聘劳乃宣、李文治主持其事。

 

此外,张謇还主动发布公告,广罗教材。1912年,张謇在《新闻报》《时报》连载《江苏图书审查会征集广告》:“江苏图书审查会征集小学教科图书,无论已未行用,务请于阳历八月二十日以前送江苏省教育会备查。”7月4日,《申报》也加入连载。这样,优秀的教材,就能在审核之后,快速进入课堂。

(三)躬身创编,提高品质。张謇不仅仅收罗各方教材,还热衷于亲自参与创编。张謇创编了多所学校的校歌。如:《师范学校第四届运动会歌》:“春风和,上巳过,杂花妆林草盖坡。校场荡荡,旗影漾晴波。学子联袂蹈且歌,振筋健躯学有科。游戏也云何?不延修禊,不张曳落河。校纪念期四月朔,校场草,当年绿。今年校会先期开,新草连芊旧根续。年年草绿年年春,当日诸生今日宿。后生骏投辈起春同育,艺事相摩真可乐。”

1912年10月,张謇拟写《风车歌》和《池中蒲》,刊载在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重编学校唱歌集》第四集。《池中蒲》云:“池中蒲,何青青,多少叶,多少茎。托根虽不同,毕竟同池生。池水满足蒲欣欣,池水满足蒲欣欣。”据音乐史学家张静蔚先生研究发现:“从目前见到的材料张謇共创作18首乐歌作品。包括10首校歌,2首运动歌,3首幼儿歌(含新发现1首),3首专门题材歌。”

(四)丰富维度,扩大途径。张謇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公园,让人们在公园中陶冶情操。筹建第一个气象站,筹建第一个图书馆,第一个博物苑……举办科学会活动,盛情邀请全国的专家来南通交流。邀请美国学者杜威来南通讲学,邀请孟禄来南通调研。张謇的多维度大课程观、大教育观,让南通教育蜚声海内外。

(作者单位:本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34814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