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再说大生码头
2022-4-18    作者:施仲华    点击:1490

陈小华

 

在南通,可能没有多少人不知晓爱国企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凡是到过大生的人,最先看到的,可能就是那厂门东侧、运河旁边的大生码头了。

大生码头牌坊始建于1906年,建成于1907年,是近代唐闸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原码头牌坊在“文革”时期被拆除,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大生纱厂创办100周年之际的1995年重建的。由于重建时的地形地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周边的房屋建筑业已拆除,感觉码头牌坊似乎矮了一些,于是重建时就故意比原来抬高了0.2米左右,其余均按老照片同比例放大。现码头牌坊高6.6米(不含台基0.45米),宽9.5米,为四柱三门式,柱子的两边是石鼓,顶棚为飞檐式样。中门横额上方木板两面篆刻的“大生马头”四字,为张謇先生所题;中门二立(石)柱两面篆刻的“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对联,为两代帝师翁同龢所书;两边门横额上方木板两面篆刻的是荷花图案,“荷”与“河”“和”同音,寓意大生临河而建、厂兴人和。大生码头与大生钟楼相映成辉,每天都在迎接东升的旭日、见证大生的发展,现已成为大生和唐闸的重要标志。

然而据史料记载,当年牌坊横额上两面的题字各不相同,临河一面题刻的是“大生马头”,而朝着马路和纱厂大门的另一面,题刻的是“利用厚生”。重建时之所以两面都题刻“大生马头”,主要考虑是当时的码头实际已不利用,路人及站立于厂大门处参观的人们一般就看不到“大生马头”四字,而“利用厚生”的蕴意相对含蓄,不如“大生马头”直白,担心人们久而久之会忽视了码头的历史存在。还有中门二立柱上的“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对联,也是原来牌坊上没有的,它是翁同龢为大生纱厂1899年5月23日开车投产而题写的,原来一直悬挂于大生纱厂公事厅,重建时为了表达和提升大生的美好愿望和事业影响,而有意这样安排的。

不过有专家指出,这样的改动丢失了历史的本味。《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对文物保护有几条原则性规定,如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以及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等;对文物的修复应当以现存的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并必须保存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遗留的痕迹,但凡真有价值之历史遗迹,决不随意增减。文物保护应不嫌其破败,而惟求其真实。目前大生有钟楼、公事厅及专家楼、纺织专门学校图书馆及宿舍楼、清花间、仓库等5处国家级文保,大生码头却未能入选,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有鉴于此,有识之士建议,在今后的文物修缮过程中,应当注重吸收相关专家参与文物修缮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让文物得到原汁原味的保护。

的确,当年牌坊上的“利用厚生”四字,价值十分珍贵。此语源于《尚书·大禹谟》,其大意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开发大自然的物产来让民众过上富裕的生活。当年张謇取“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把纱厂命名为“大生”,并解释说一切政治及学问的最低期望,要使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让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要使他能够逐步改善,这个意思正与“利用厚生”相近。还有,张謇本人是十分看重“利用厚生”四字的。据张謇研究学者赵鹏介绍,原横额“利用厚生”题词的上下款分别是“农工商部给江南通州实业公司”和“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冬月”(1906年)。这个横额,可以理解为农工商部对通州实业公司申报注册的一个回应。在赵鹏看来,张謇在从不知工厂为何物的通海地区创办企业,到历经重重阻碍终获成功,他迫切需要向社会表明政府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肯定,故而建造牌坊就成为当时最好的一次宣扬,因为这是政府对南通地方实业全面兴起的承认和肯定。作为后人,我们理应在今后的修缮过程中,帮助码头恢复它的本来面貌,并以此进一步弘扬张謇实业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大生集团)

本文转载自海门张謇研究会官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35082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