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创办新育婴堂
2022-1-15    作者:陈晓庆    点击:2096

从事慈善事业,是张謇造福乡梓的重要方面。张謇认为,国家强盛的根本,在于发展实业和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慈善可以覆盖那些没有从实业和教育发展中受惠的人群。尽管相对于“积极之充实者”的教育,慈善“属于消极之救济者”,张謇理解慈善使得“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在张謇的倡导和引领下,新育婴堂、南通医院、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盲哑学校、栖流所、残废院等在南通相继设立。

新育婴堂为张謇在南通兴办慈善的开端,是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获得成功,顺利开设通州师范学校之后,改良南通社会的又一举措。南通原有育婴堂,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建于南通城西北。旧育婴堂地势低洼,屋小如斗,其向东西,再加上保姆“蠢懒”,生活条件和卫生状况都十分恶劣。

张謇与他的三哥张詧目睹其状,“恻然伤之,不忍坐视”,决定筹资设立新育婴堂。1904年7月28日,张謇在考察新育婴堂所选地址鱼池港后,集联两副题新育婴堂,一副为“若保赤子,与为婴儿”,分别来自《尚书》和《庄子》,另一副是“养幼少,作新民”,出自《礼记》,大意是从婴儿的身心出发,去关爱这些孩子,把他们培养为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育婴堂位于大生纱厂所在的唐闸,三面活水环流,空气清新,地基高爽,屋宇轩豁。购地、建屋、置具等开办经费,共用银2.34余万两,其中张謇、张詧兄弟捐助一半,大生纱厂各位执事捐助四分之一,官府划拨义渡沙滩价占四分之一。

1906年12月5日,新育婴堂开堂,官绅咸集。12月16日《时报》刊登《新育婴堂开办纪事》,提及新育婴堂“聘有上海徐汇婴堂保姆二人前来调护。自建筑告成,即已收婴。现于去月二十日行开堂礼”(“去月二十日”即农历10月20日,阳历12月5日)。《新闻报》12月13日在《新育婴堂开堂》中,解释为“因郑堂长辞退,复于上海徐家汇教堂延聘堂长二人来通接任”。

在婴儿抚养方面,张謇与同仁努力摒弃旧育婴堂的各种陋习,吸取了上海土山湾孤儿院的育婴经验。1906年,张謇在《南通新育婴堂募捐启》里讲到“开办一载,活婴千余,成效照然矣”,欣慰之情,跃然而出。据1925年编印的《南通新育婴堂第十七次征信录》,新育婴堂收养的婴儿数量,1905年为305名,1906年跃升至1097名,以后长期稳定在千人以上。

最初张謇只是“使遗弃之婴得所而已,故以开堂收婴为初步”,也就是把新育婴堂定位在收养弃婴上面。随即考虑对于婴儿不能仅仅停留在抚育层面上,必须教养结合。这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展开,张謇“于是有保姆传习所、幼稚园、女工传习所、初等小学次第之计画”。张謇为新育婴堂婴儿设计的成长路径是:“幼稚园毕业后即入初等小学校,小学毕业就入唐闸工厂习艺。男使可谋生,女使可遣嫁,即听自谋。” 1915年,张謇对新育婴堂经费概算时提及:“育婴堂、幼稚园已办甫办之事也,而初等小学则正筹办。又,入学之年须别营工舍为其食宿,各项经费皆在筹画。”1912年,新育婴堂增建两层楼房17座。1913年,设立在新育婴堂的幼稚园传习所开学。

张謇创办的新育婴堂,其办学理念主要借鉴自上海土山湾孤儿院。上海土山湾孤儿院采取慈善和半工半读相结合的模式。孤儿6岁前由育婴堂的嬷嬷抚育,7岁左右开始先上4年初级小学,所学科目与普通学校一样。随后进入高级小学学习2年,期间除了普通学科之外,每天去各工场初习工艺。高级小学毕业后,升入实习班,除早晚继续学习基础知识外,根据其性情和才能,学习各种工艺,期限为2年。毕业后既可留在土山湾工作,也可由院方介绍外出就业。

据《二十年来之南通》介绍,南通新育婴堂以女婴为多,孤儿7岁送入幼稚园,聪颖的孩子之后送入女师附小,毕业后升入女师继续学习,女师毕业生应该具备自立的能力。其他孤儿则进入女红传习所或女子蚕桑讲习所,以此谋生。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孤儿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又有一门足以养家糊口的技艺。 (作者单位:南通市档案馆)

【文:朱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106500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