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百年三厂  今日国宝
2019-11-12    作者:杨欣    点击:1913

                             邹仁岳

一百年前5月的一天,海门常乐南湾。青龙河水静静地流过,在这里绕了个弯,流向长江。有一位老人驻足这里,凝视着眼前大片的农田,一个美好的梦想在他眼前渐渐定格为一个宏伟的蓝图。从此,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大生三厂”的名称。

一百年后的今天,“大生三厂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謇先生也许没有想到,当年他的实业救国之梦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他的实业救国的实践基地会在百年后成为国家之宝,“大生三厂旧址”不仅成为厚重的物质财富,也是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

大生三厂的创建,起源于1913年。在此前的1895年,张謇已在南通唐家闸成功创办了大生一厂,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厚的利润,于是他把眼光投向整个江海平原,规划着大生企业的更大发展。1913年5月,他在好友杨梅汀的陪同下,在家乡常乐考察,选址于常乐南湾(也称陈仓球湾)创办大生三厂。第二年开始购置土地并制订规划,共购地621亩,分为厂基和市基二个部分。厂基用于厂区建设,包括车间、仓库、办公楼等,市基则建设三厂的配套设施、职工住房和集市等,这也成为三厂镇的起源。

1915年1月,张謇、徐国安、刘桂馨三人呈文农商部,1月28日,农商部批复准予立案,大生三厂建设正式启动。1915年至1919年,通过上海顺昌商行,先后二次向英国购买纺纱机30400锭,双线机4000锭、织布机403台及全套设备。而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方未能如期交货,工厂建设被迫延迟。

1919年6月15日,是个重要的日子,大生三厂正式破土动工,张謇参加了动工典礼,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满怀激情挥毫题诗:“薛腾邹鲁辅车乡,况有先庐再世强,例以渔陶成聚邑,政须本末绾农商。十千吉贝资维耦,五万飞轳歧报章,自省天人消息际,应恭富娼廌馨香。”表达了自己改造社会,造福家乡的心声。1921年10月10日,随着第一声汽笛响起,大生三厂正式开工投产。

大生三厂的规划“就一、二厂之老式,加予改良而订”,建有钟楼、总办事处、花行、批发所、车间、仓库、宿舍等2365间,建筑面积39024平方米,并建成护厂河、青龙港船闸、轻便铁路、工房街区等一批配套工程。在昔日荒僻的原野上崛起了一座近代纺织城。

近百年来,大生三厂历经战争动乱,沧桑兴衰。1938年,因抗战爆发,大生三厂经营陷入困境,为图生存,以欠德商机器款项为由,将厂抵给德商经营,改名“德商远东机器公司代理大生纺织公司三厂”,希望以德御日。然而第二年,日军以大生不允许合作为名,强行占领大生三厂厂区,工厂被迫由日军管理,改名为“钟渊江北兴业公司纺织三厂”,这是赤裸裸的强盗行径,是日本军用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经济掠夺的罪行。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大生三厂重新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

1949年2月,海门解放,大生三厂历史掀开崭新一页。1952年5月1日,三厂改为公私合营,应用“公私合营大生第三纺织公司”名称。1966年8月,企业改为国营,更名为“国营南通第三棉纺织厂”,简称“通棉三厂”,这个名称至今仍在人们口中沿用,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1997年,通棉三厂开始改制,一度改为“南通三棉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改制为“南通华润大生纺织有限公司”。

近百年来,大生三厂几番易主,几度改名,然而不变的是其实业之梦,救国之魂,那巍巍钟楼依然矗立,守望着历史进程的每一天。如今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中,终于有了“大生三厂”的名称。

                               二

百年沧桑,大生三厂已今非昔比,厂区建筑历经改造,是建厂初期的3.86倍。然而,大生三厂自建厂至今一直在原址生产经营,厂区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历史面貌和格局,其留存的历史建筑设施仍保留着原有的功能,现存历史建筑有钟楼、总办事处、原棉仓库等,保存现状良好,周围环境也较协调,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的实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是近代爱国者“实业救国”的一个缩影。因而,大生三厂旧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钟楼是三厂的标志,其座北向南,前面原是厂河,现已改为公路,楼高约25米,平面呈长方形,高五层,中间为券顶通道,曾作为工厂大门。第五层为钟室,四面有钟盘,为工人上下班报时之用,大钟仍是当年从英国进口的原物,现在国内留存的已极少,而且还在正常运转。钟楼内部砖木结构,每层辅以地板,有木梯通达顶层平台,外墙青砖饰面,总体结构和风貌未变,通道上方张謇手书“大生弟三纺织公司”在被掩盖数十年后,竟然在钟楼的一次维修中,被意外发现而重见天日。

总办事处习惯称为“公事厅”,即大生三厂的办公区,其位于钟楼东北侧,座北向南,这是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筑,南北长48.1米,东西宽35.5米,占地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80平方米,前、后二进,东西两侧有回廊相连,中为天井。第一进为砖木结构中式平房,面阔9间,中为办事处大门,两侧为罗马式立柱,上方有张謇手书“总办事处”大字。第二进是二层西式楼房,砖混结构,面阔9间,前有走廊,彩色瓷砖铺地。如今除外墙立面重新装饰外,建筑整体保存完好,至今仍是工厂办公楼。天井及大门前的绿地种植兰、桂、松等名木,已有百年树龄,十分珍稀。

原棉仓库位于钟楼西北侧,距钟楼约百米,为五进仓储式建筑群,高大宽敞。其南北长160多米,南北宽32.5米。仓库为砖混墙面,木结构梁架,每进由天井相隔,天井兼作露天货栈,并配有消防水池,仓库西侧均设通道,既作运输,又作消防,天井两侧各辟一门与通道相连,整个库区规模宏大,结构坚固,中西合璧,设计合理,其整体保持原貌,使用功能至今未变。

                             三

大生三厂旧址的保护起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85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海门的文化部门就对其进行了考察调查,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当时对文物理解的局限性和国家对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故未将其整体列入文物保护对象。1998年,由于钟楼的建筑特性和其重要影响,三厂钟楼首先公布为南通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总办事处旧址列入南通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日益重视,对文物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文物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近代工业遗产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逐渐被人们认识,其重要的旧址和遗址不断得到保护和利用。同时南通和海门对张謇研究不断深入,海门文化部门对张謇文化和张謇遗产的保护也列入议事日程。2005年,江苏省启动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工作,海门文化局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形成了完整的申报材料,将“大生三厂旧址”申报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材料相继得到南通市文化局、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局的通过,然而,最终未能成为省级保护单位。事后才知在省政府最后通过时,有专家提出:大生三厂旧址应该和南通大生纱厂旧址(即大生一厂)合并,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大生三厂旧址当时没有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从此,三厂旧址开始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之旅。

随后几年,海门文化部门不断对大生三厂旧址作深入考察,对其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维修,根据国家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制订了“四有”方案,保护规划和维修方案,省市专家也多次来海实地考察和论证,在业务上给予大力指导。2010年,申报材料终于报送国家文物局,大生三厂旧址作为和南通大生纱厂的合并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核。2013年5月3日,国家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大生三厂旧址名列其中,这是海门有史以来第一个列入国家级的文物保护项目,是海门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

巧合的是,张謇第一次踏上常乐南湾,规划大生三厂是在1913年5月,而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在2013年5月,整整一百年。一个世纪的轮回,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张謇先生的强国梦已成为现实,当代中国人的强国梦也将成为现实,而大生三厂旧址无疑将成为新一代追梦人的精神港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06044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