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9-27    作者:沈莉莉    点击:2532

  周至硕

今天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们地方的独特文化资源张謇精神有不少相通之处,把两者联系思考,可能获得有益的启示。

根  源

张謇(1853-1926)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他把一生贡献于国计民生,是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高尚品质、理想追求,具有独特的文化标识:爱国爱民、创新务实、坚韧顽强。人们称其谓张謇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根同源的特点。

张謇是新旧社会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一生饱读圣贤书,以至登上科举之巅,摘取状元桂冠。在国难当头的清末民初时期,他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精神追求——拯救国家、振兴民族,外化于自觉行动——创办实业、教育、公益慈善事业。张謇的理念与实践,成就了张謇精神。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还强调,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由此可见,张謇精神的根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者共同的基因。

目  标

中国在清末民初时期,国弱民穷,列强环伺,特别是中日甲午海战失败,1895年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国外侵略势力空前凶猛,张謇义愤填膺,他在日记中写道,此条约签订,“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同年夏天,张謇为两江总督张之洞撰写的《立国自强疏》中提出,“练陆军、治海军、造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多派游历人员”等建议。张謇不仅提出救亡图存的主张,而且自觉投入救亡图存的实践,开辟了一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

张謇认为,“实业教育为立国救国之本”,他从1895年筹建大生纱厂后的30年里,创建了包括盐垦公司在内的数十家企业,把一个没有近代工业基础的通海地区,建设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工农相结合协调发展的实业基地,其成绩世人瞩目。张謇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走了30年实业救国之路。

张謇从1902年筹建通州师范学校起,在以后的20多年里,创办幼稚园3所,中小学350多所、职业专门学校10多所,还有盲哑学校。筹备创办南京河海专门学校,吴淞水产学校、吴淞商船学校、两淮师范学校、东台母里师范学校,参与创办三江师范学堂、中国公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南通地方出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开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以至特种教育等各种类型的学校,基本形成了符合由低到高教育规律的,适应社会需要又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他办教育,不仅施泽乡里,而且惠及全国。张謇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切切实实地践行了“教育救国”“智民强国”的主张。

张謇说:“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于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张謇为了民众的福祉、社会的和谐,一生出资创办了婴育堂、养老院、残废院、栖留所、济良所、贫民工场、公共体育场、图书馆、博物苑、更俗剧场、公园、医院等一大批慈善公益机构。他经营的南通地方自治,成效卓著,1915年,南通被中央政府公布为“模范县”。他苦心经营南通的远大目标是,希望建造一个模型示范全国。张謇溥泽天下,爱国爱民的胸襟和情怀,就是张謇的价值观,也就是张謇精神的注脚。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规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謇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指向,是基本一致的。

内  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当一部分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富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等。张謇这位新旧社会转型时代的杰出人物,不仅出色地吸收并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广泛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因此,他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在张謇的论说、演讲、函电、告启、文艺杂著中都能十分清楚地显示。

“民主”,是个很年轻的词谓,人民争取参与国事、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是近代社会的进步要求。张謇曾说他一生所做的事情中“莫大于立宪之成毁。”他在参与领导“立宪”期间,给当时的军政大臣的信函中,集中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如他给陆军部尚书铁良的信中写道:“謇窃以为非改革政体不足以系人心而回天命,……世界进化,首重人道。人道主义,天理之公也。” 特别是他组织的三次国会“请愿”活动,更能反映他“人民争取参与国事活动”的主张。19122月,他致南京大总统(孙中山)和陆军、财政两部的电文中指出:“共和国体, 首重民权,支配财政,应得议院及地方议会之许可,非如专制政体可由政府任便支配,随意取与。”19143月,他给国务总理熊希龄和汤寿潜的信函中云:“方今国家人民已同一体,政府应体念人民,人民亦不应该漠视政府……”张謇的这些言行,都能反映其强烈的民主意识和观念。

关于对“自由”的理解,张謇有一段话比较深刻:“天下无无政治民众,斯无无责任之自由。为自由战,即为责任战。二者相因相注,不可不详察者也。”这段话出于191112月张謇等人的《共和统一意见书》,在他看来,民众的自由,是有责任的自由。这样的认识,与今天的观点十分相似。

追求“平等”也是张謇一贯提倡的主张,早在通州师范开校演说时,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诸君诸君,须是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会……”张謇的“平等”观念,集中反映在他兴建学校、公园、体育场等社会公益事业,目的都是为了让平民百姓能尊严地平等地生活。

张謇在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的两年中,他的“公正”“法制”理念演绎得最清晰、践行得最扎实。

上任伊始,张謇发现当时中国的经济法律空白严重,他感到“第一问题即在法律不备”,在得到中央政府同意后,张謇主持修订了工商、矿业、农林、渔牧、金融、税务、交通运输以及社会团体等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其中单项法令有《公司条例》《矿业条例》《劝业银行条例》《森林法》《公海渔业奖励条例》《狩猎法》等32项。1912-1915年,袁世凯政府制订的主要经济法规有44项, 张謇任期内制定颁布的法规与占72.7%。这些经济法规的颁行,为民国初期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为市场的公正有序运行确立了体制。

综上所述,张謇的思想观念比较前瞻,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当然,难免时代烙印。但是张謇文化、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比较接近。

启  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必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加于培育,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既要有活动,还要有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传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张謇精神、张謇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目标以及内涵有诸多共同之处,因此,张謇精神可能成为海门地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得的载体。

要发挥张謇精神、张謇文化这一珍贵本土资源的载体作用,我们还得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做起。比如,讲述张謇艰苦创业的故事,培育民众爱国、敬业精神;比如,介绍张謇生平业绩,培育民众富强、文明理念;比如,推介张謇兴办的公益事业,培育民众自由、平等、和谐、友善意识;比如,介绍张謇的做官经历,培育公务群体的民主、公正、法治观念。我们还可以用“当代张謇”的典型,引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宣传本土企业学习张謇,捐献巨资,为地方兴办公益事业的典型事例。比如,表彰普通民众学习张謇,行善积德的好人好事,在集镇、社区设立“学习张謇、善行义举榜”,构建学习张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平台,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社会公共空间,自觉产生我要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的愿望和行动,并且逐步形成风气,更好更有效地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201512月,海门市委专门出台了《海门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如果我们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优势,以之作为载体,把学习张謇、弘扬张謇精神,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对接,或许能够起到培育有榜样,践行有方向的作用。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20110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