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通海垦牧公司遗迹——挡浪墙和捍海大堤
2019-6-29    作者:沈莉莉    点击:4678
     去年盛夏,启东市东南中学张謇研究小组的张介龙、张慎一、朱今更、张永先一行四人,先后两次来到张謇当年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旧址——启东吕四原秦潭镇东端海边进行现场勘查,通过走访当地居民等方式,对该公司现存的挡浪墙和捍海大堤等遗迹有了直观的了解。

通海垦牧公司本是张謇于1898年建成大生纱厂后,为了解决纱厂的主要原料——棉花的来源问题而创办的新型农业公司。

通海垦牧公司于1901年正式成立。因公司用地为滨海荒滩,常受狂风巨潮侵袭,特别是19058月遭遇特大风暴潮,刚刚建成的堤坝均被冲毁,牧场羊群几乎全被冲散,几年的努力前功尽弃。

但受此重大挫折后张謇毫不气馁,下定决心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1906年张謇聘请了荷兰水利专家奈克、特莱克父子,不惜成本赴上海采购优质水泥、钢材,建成了一个个坚固的直立式钢筋水泥桩柱,内加水泥板后即成一条威力巨大的降服海潮的挡浪墙。后又雇工将原来修筑的捍海大堤进一步培修牢固,加长加宽,并加建石驳,从而有效地捍御了海潮的侵袭,使已经开垦的良田不至重新坍入海中,有力地保障了垦牧事业的不断发展。

挡浪墙是张謇通海垦牧的重大项目,水利工程显赫,在南通地区,甚至省内外、国内外均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地学者、名人及游客常来此地采风、考察。前年挡浪墙经申报被列为南通市级文保单位。但至今也有不少人对挡浪墙知之甚少,至于捍海大堤,了解的人就更少了。

如今来到海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岗岩雕成的状元塑像及介绍挡浪墙的竖碑。

跳下高岸,走上海滩,高大的挡浪墙便呈现在眼前。前几年这里造了大唐电厂,以后外面又套圩,新建了化工园区,原来的滩涂有的被开辟成了虾塘。

现在靠近高岸的低湿海滩上稀稀落落地长着些暗红色的蒿枝、绿色的芦苇和一些咸水江芦,看上去有些荒凉。

抬头远望,北边是大片的工厂区,厂房林立,机声隆隆;南边则是大片绿油油的农田,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挡浪墙原全长760米,现存的部分南段、北段共500多米,百年来被海浪冲毁了200多米。墙在秦潭镇(村)东端,布局从东南岸头向北再向西再向西北延伸,呈J钩型。虽经损毁,但现在看来依然气势磅礴,十分壮观,犹如雄伟的长城逶迤而去(如图)。南段、北段的挡浪墙墙体分为两种结构:  

南段全长300多米,墙体为插板式组装(墙体中间插入槽板),墙墩两侧有凹槽。其承受力较差,损坏者较多;北段全长200多米,墙体为整体浇铸结构,北边墙体上有一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板作支撑,上下左右都是联成一体的。墩子间的间隔距离为118公分,墙板厚度为18公分。根据潮水的大小,墩距和墙板也有所调节。往西的墩距加大为180公分。再往西,墩距也有大小不等的安排。根据实际测得,该△支撑板宽约38公分,长约64公分,近岸脚处高于地面1.3米。

北段墙体较牢固,承受海潮能力较强。但由于常年被海潮冲刷,也出现了34个辖口。北段的北边,由于处在风口浪尖上,被冲毁了100多米,残体较多,现场依稀可见。由于受东北海浪的冲击及东南台风的袭击,南段墙体损坏尤多,墙体上离落的大小残体,一路均有发现,越到东南岸边的芦苇丛中,这样的残件越多越大。

墙体破损的残件到哪里去了?我们分析,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残体离落后被泻入的海潮冲走;二是一些残体就近埋入沙地,有些冒出地面,有些沉得深一些,被沙土掩没;三是有些残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被附近的农户拖回去作水桥板。

自挡浪墙乘车南行,来到原四堤公司地段的蒿枝港桥外口,过宏运桥,可见两道10多米的向上通道,由此向上,到达顶部,脚下便是宽阔的捍海大堤了。

当时14堤在19031904年套圩筑堤已完成,57堤到1910年后才全部完成。

大堤的岸脚也有石驳的,且较长,比较稳固,也有些石驳如蒿枝港口以南100多米地段,至今还保存得较为完好。

大堤从蒿枝港港口往南直到川流港,总长40多里路。大堤的高度为海平面向上10多米,面宽6米多,底宽15米多。堤上终年生长着各种杂树和江芦,葱茏茂盛。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因当地修筑晴雨公路占用了一些大堤岸基;到2013年左右因修筑乡间公路,2014年因修筑高等级公路,又各占用了一些大堤岸基;再加上川流港及近海镇东滩圩沙堆积不断向东延伸,大致有45里路,直到塘芦港,其捍海工程才逐步削弱了。

至今,能见其原貌的大堤是蒿枝港港口向南200多米,其余的岸基原貌已经基本上看不见了。

                        作者系启东市东南中学张謇研究小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101684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