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有文有质 风雅之宗——从张謇的《还家》诗说起
2019-4-28    作者:沈莉莉    点击:4765

有文有质  风雅之宗——从张謇的《还家》诗说起

                    周荣华

我们研究张謇,必须学习张謇的诗文。学习张謇的文章,可以了解张謇的思想、事业;学习张謇的诗,能了解张謇的内心,触摸张謇的感情。

翻开《张謇全集》,我被他的《还家》诗所吸引:

关河苦说太匆匆,

萧飒江淮尚转蓬。

但使有田供抱犊,

谁能计岁蹋飞鸿。

六年冰雪还家梦,

千里帆幢落木风。

丹嶂黄泥前约在,

分明惭愧此山中。

粗看《还家》诗感觉似乎一般,但慢慢琢磨,头脑里就凸显出一幅画面:

一位有志青年,乘着大船,怀着梦想,沐着海风,不远万里从海外归来。有志青年,思绪万千。随着他的思绪,打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展现出130年前张謇奋发有为的军旅生活。

他随军“理画前敌军事”,谈笑间处理朝鲜“壬午兵变”,不战而屈人之兵,谱写了近代史上最辉煌的海外军事篇章。一篇《朝鲜善后六策》,震惊朝野,一位青年儒将有如此胆识、才能,为中外人士所倾到、所折服。

也就是此时,翁同龢等朝中大臣,就认定这个不曾谋面过的青年,是栋梁之才;李鸿章、张之洞等重臣均想把他延至幕内,高官厚禄之路在他面前展开。

但青年张謇,有着自己的梦想,不要这动荡的漂泊奔波,而是要安安定定地回家读书。

这画面是什么?就是诗的意境。有人说: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

张謇的诗,使我获得了美的感受;读他的诗,穿越一百多年的时空,产生心灵的共振。

张謇诗如何创造这个意境的呢?

他以“千里帆幢落木风”七字,展现回乡将士的勃勃雄姿。帆幢,大船也,回家的工具;落木风,深秋的大风,点明回乡的时间。在深秋大风中,从朝鲜出发的大海帆船飞快地送出征将士回家乡。

然后叙述他的所忆:关河苦说太匆匆,萧飒江淮尚转蓬。“关河”“江淮”,写出了大军从江淮出征,跋涉万水千山,胜利完成任务后又回江淮的战斗历程;“转蓬”是类比,部队像蓬草一样随时转移。写出了军事任务“太匆匆”的繁忙与艰辛:爬山涉水,万里征途,任务接连不断。

接着发出感慨:“但使有田供抱犊,谁能计岁蹋飞鸿”。如果家有温暖的生活,谁还成年累月去过飞鸿般的生活。诗人巧用典故“抱犊”;抱犊山在山东枣庄市东北,相传有隐士在抱犊山边耕田边读书,这是士人理想的境地,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妙用比喻:“飞鸿”,写出了士人的无奈,竟然像远飞的大雁一样,数着等待回家的日子。

接着描述梦想:六年冰雪还家梦。出征多年的将士,在多变的恶劣坏境下,做着一个相同的还家梦。六年,《张謇日记》在诗后有附言:“自己卯(1879)江宁还,道此已六载矣。年来期读书黄泥山,复不果也。”冰雪,朝鲜冬天的气候特征,言坏境恶劣。此句衬托出“千里帆幢落木风”的欢快心情。

最后叙写心中遗憾:丹嶂黄泥前约在,分明惭愧此山中。黄泥山丹嶂峰下的约定,心中十分清楚,非常惭愧,没有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此联与二联想映衬:但使有田供抱犊,谁能计岁蹋飞鸿,凸显了心中的惭愧和遗憾。

这时候,张謇所创造的意境,在头脑里展开,就像在大海里看到了海市蜃楼,美不可言,这意境所要表达的感情,转化为读者的感受。

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这就是张謇《还家》诗的艺术魅力。

张謇作为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诗是他的业余爱好,但成就很高,成为清末民初著名诗人。

国学大师章太炎评价他的诗“别成一家,旨在经世致用”。

著名诗人钱仲联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点张謇为第八号“天富星扑天雕李应”,认为“在通州三怪中,范当世宗宋,朱铭盘宗唐,而张謇唐宋并蓄。”

民国大师级诗人林庚白在《丽白楼诗话》中总论同光诗人时,依三个层次,评价张謇为第一层,能与之并肩的仅郑孝胥、张之洞、范当世等数人而已。

张謇的诗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张季子九录·诗录》收录了1330首诗,《张謇全集》第五卷收录了2078篇,其中诗词1412篇,联语666联(题署283、赠贺92、哀挽260、春联39、闲联92)。收录的诗词,不少是一题多首的,有人统计总数超过2400首。张謇的诗词,还有不少散落民间,实际应该远超此数字。

我们读张謇的诗文常有畏难情绪。有人评说张謇诗文“时喜作诘屈语”“生涩”难懂。我开始深以为是。但当我认真读了一些张謇的诗文后,便逐步改变了认识。张謇四十岁中状元,他的大半生翱翔在文言的海洋中,他熟悉的是文言字词句章,张口就来,下笔成章。但我在阅读中发现,他写诗文还是力求明白易懂的,用的字词,在当时是常见的,现在借助工具书一般都能扫除障碍。如有一定的阅读量后,就能顺利阅读。他不像章太炎,好用生僻字;他用典虽多,但不冷僻。如果下了一定功夫,他的诗文是不难理解的。

张謇的诗内容广泛。他无事不可入诗,无物不能成诗。由于文字技巧炉火纯青、知识渊博、生活丰富,常常信手拈来,随口吟来。

张謇的诗有反映政治风云的,有关心底层百姓的,有写仕进心声的,有抒报国之志的,有描风物景致的,有赞田园风光的,有写小动物的,无不惟妙惟肖,形神皆备。

张謇愈到晚年,诗兴愈浓。据统计,他的2400首诗,前58年,写三分之一;后12年,写三分之一;最后三年,也写了三分之一。

可贵的是,张謇还有他的诗歌理论。他认为“诗言事,无事则诗几乎熄矣”。

因此,张謇的诗属现实主义范畴,经世致用是他的特色。张謇提倡诗“有文有质,风雅之宗”,认为诗的风格受时代的影响、地域的影响、一方水土的影响;指出“文章风气随时代而异”、“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人之生必噫,吐怀必鸣,诗以美其噫与鸣云尔。”张謇的诗歌理论,放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指导意义。

《还家》,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张謇承前启后之作,浸润了他的情感,展现了他的理想。还家,是他的宣言,宣告他要在家乡继续读书,走仕进正途;宣告他要在家乡完成它的大业:让国人过上“有田供抱犊”的幸福生活,让天下学子都能平等地享受读书的权利。

还家十年,家乡造就了一个志向不凡的状元。张謇与他之前的所有状元不同,他推动历史向前进:他在家乡海门、南通,成为一代伟人——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亲手铸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成立当时中国实力最雄厚的公司,办了二十几个分公司,开垦了几百万亩的土地,养活了数百万农民。

我们读懂了这首诗,就犹如掌握了打开张謇心灵的钥匙,就能了解一个真正的张謇。

                                  作者系海门市张謇研究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05802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