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及引领
2019-2-6    作者:林青霞    点击:4558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全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共同趋赴。同样,有怎样的精神引领,就会有怎样的人生航程与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这个时代高扬的旗帜,而诞生于江海大地上具有江海文化特质的张謇精神,也是鼓舞我们前行的价值航标。这二者之间显然有着灵魂的契合。 

一、张謇精神及其内涵

张謇在其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在他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苦苦奋斗中,形成了张謇精神。所谓张謇精神,就是在艰难困苦中谋求国强民富的爱国理想、在兴办实业和教育中的责任担当和精进意识、在做人做事及其交往中的诚信理念、在拯救和关怀苍生中充满道义的友善情怀。张謇精神是张謇在追求和构筑“新世界雏形”地方梦的长期奋斗过程中所折射出的坚定态度、高尚情操、坚强风骨及价值追求。

1.爱国主义是张謇精神的根本特征和重要内容。尽管张謇在不同时期有着许多不同的历史定位及称谓,诸如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以及政治活动家等,但在这些历史定位前都会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前缀,即“爱国主义”,也就是说,张謇是爱国主义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以及政治活动家等。王光英先生就曾说过,“张謇先生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典型的爱国主义实业家和教育家,一位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思想者和倡导者,更是一位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干家。我们今天研究张謇,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创新实践的实干精神。”李德生将军也曾指出,“为什么张謇能够在我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纵观他的一生,可以说最根本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他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者。像许多历史上建功立业的人士一样,爱国主义是张謇成就其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1]不少张謇研究专家和学者,专门论述过张謇的爱国主义思想,李明勋的《弘扬张謇先生爱国主义思想和开拓进取精神》、唐文起的《张謇爱国主义思想略论》、徐梁的《略论张謇爱国主义的特点》、张廷栖的《张謇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等,都从不同视阈揭示和阐述了张謇爱国主义的历史特质、实践内容以及时代价值。

2.敬业态度是张謇精神的核心要素和主要部分。张謇历来认为空谈只能误国,须以对事业的开拓创新、“勉循职分”来兴办实业、开启民智,“奋而图之,谨而忖之,通理想于众人意识之中,善取法于各国参究之后,是则吾人之责也。张謇指出,“非我商界有一二巨人、长者,有知识,有经验,能提倡一二实业,为天下之表率,则奄奄一息之病国未易振起也。”张謇正是以这种对实业、教育、慈善、盐垦和文化等诸项事业的崇敬热爱、执着追求与勤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态度,实践其人生志向和责任担当的。张謇有句令人感佩的名言,即:“人恒以寿为重,其实人之寿不寿,不在年岁之多寡,而在事业之有无。若其人果有益于地方,虽早夭亦寿;无益于地方,即活至百岁,奚得为寿。……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张謇对待事业的态度近乎虔诚,“力求精进”,哪怕“百计俱穷”、“时苦不迭”、“腰酸欬血”,也立下为事业之宏愿,“下走之为世牛马,终岁无停趾;私以为今日之人,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下走尚未忍言劳也。死后求活,惟恃教育。”张謇之所以能够以舍身喂虎的勇气,创办以大生为轴心的实业系统和其他事业,其动力源泉就在于他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盖际此时艰,不敢不出,勉尽国民一分子义务……所可以告我国人者,惟矢此勤勤恳恳之心,与国务院诸君交尽职责而已。”为事业勤勉劳苦是张謇一生的庄严主题和生动写照,因此,张謇精神的灵魂与核心要素,就是对事业的无限敬仰与勇于进取。

3.诚信理念是张謇精神的基本元素和显著特色。张謇始终以“忠实不欺”作为自励和与他人共勉的信条,并以其待人接物的率直与做事经商的诚实,孜孜以求并且完美他“言商仍向儒”的人格操守。他以诚信作为为人之道,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入高尚的“圣贤之域”。他说:“试问今日社会覥然为人者,其人道何如?故欲昌明孔学,宜就子臣弟友忠信笃敬八字做起。子为孝亲,臣为卫国。弟为敬长,友为爱人,此属于分际也。忠则不贰,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此属于行为也。人能明分际而谨行为,斯尽人道矣。人道尽而后可以进圣贤之域,孔子一身得力处,即在于此。”张謇之所以要将忠实守信的理念传承给学生,是因为他认定将来学生如果要集结社会资本创办事业非做有信用之人不可。“社会人心理上之旧习惯,固结难破,然苟示人以信用,使人乐从,即绝无资本之人,总可吸取人之资本。信用者,即忠信笃敬之意。我本一穷人,廿年前我之信用,不过一二千元;更前言之,不过百元而已。现余各实业机关之资本,几二千万元,然非一时可以致之,盖有效果使人信从。非然者,徒自苦而已。盖天下事不信则民勿从。故余对于农学生,时时以忠信笃敬为训。”除此之外,张謇还告知学生,深受社会敬重、欢迎的秘笈,“诸生皆生长乡里,他日服务社会之人,亦知乡里所敬重社会所欢迎者,何等人格乎?苟欲稍自树立,必先培植信用。”面对坑蒙拐骗猖獗、假冒伪劣盛行、社会公信丧失的环境,张謇坚信,忠实不欺是事业发展的宽阔路径,“中国商人之道德,素不讲求,信用堕落,弊窦丛生,破产停业,层见叠出……非有优美之道德,不足以恢宏信用,扩张营业,守法宜坚,不可假借;营业宜敏,极忌呆钝,如履行契约,所有条件,稍有欺诈,则信用难以保持,何以招徕主顾?便宜不过一时,损失终无尽期。”无论是张謇的修身之道、励人之言,还是他的待人之法、经营之章,诚信理念始终是张謇这位有着文人、豪绅、商贾、政客、友朋等复杂身份的人的基本遵循。

4.友善情怀是张謇精神的坚实根基和逻辑起点。“当求为人所敬爱,毋至为人所畏忌,勉循职分,保全信用,行之以谨,持之以恒,自得社会之欢迎。”张謇深受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儒家仁爱思想的熏陶,“恤民”、“爱民”,关心民生疾苦,成为张謇的经世品格和人生信念。张謇提出:“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换言之,没有饭吃的人要使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的本分。”张謇不是只将友善、仁爱挂在嘴上的礼仪侠义之士,他的友善情怀、仁爱思想已经超出学理层面,升华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国计民生为己任,并从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用自己兴办实业、教育、慈善及其他民生工程的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道德追求。张謇自我陈述时不无谦虚地说道:“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初具。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县而无惧,则未也未也。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效,謇方目计之,心营之。”友善之举,在于给人温暖、给人帮助,为老百姓解除烦忧,“中间待举之事,若水利,若交通,若道路,其相关之类,至繁而赜,不易备,而謇未尝一日忘备也。”因此,友善情怀、仁爱思想催生了张謇的理想抱负、意志决心和“为世牛马”数十年的躬行践履,成为张謇精神坚实的思想根基和逻辑起点。 

二、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张謇精神产生于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时代。大浪淘沙,方显出英雄本色。正是在与命运抗争、与苦难搏击、与环境抗衡、与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为后人所无限敬仰、推崇备至的张謇精神。张謇精神是新时期创业创新创优的宝贵财富,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勇于担当、克服困难、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张謇精神与中国近代第一城相伴而生,还具有南通区域特色及江海文化因子,自然成为南通(当然其范围不局限于南通)人民为事业、为生活、为社会奋斗贡献、昂然前行不可或缺的动力之源。与某种精神成为引导人们前行的力量相对应,每个社会、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有指导自身行为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则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牵引力量,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价值取向和行动趋赴的基本遵循和导引,具有航标和灯塔的意义。张謇精神所昭示的灵魂、精髓、实质,所涵盖的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拥有的旨趣、诉求、精神意蕴,所折射的时代特征,可谓紧紧相连、息息相通,脉络相承、交相辉映,共同发挥着巨大的导向和引领功能。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实质的契合。张謇精神的实质在于克己奉公,在勤苦耐劳中为国为民,成就事业,高尚人格。“以少少人之劳苦,成多多人之逸乐,不私而公”,这种忧国忧民、以苦为乐、成人之乐、苦己乐人的高尚情怀和宽阔胸襟,成为张謇精神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在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善待他人中建功立业,向善向上。它揭示了只有在服务祖国、社会和人民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幸福,只有把自身的成长成才、成就成功、创造创新、创建创树与服务和贡献于国家、社会、时代、他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发挥激情、聪明才智和正能量,才能拥有人生的正确方向和最大效用。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旨意。因此,二者拥有共同的本质属性。

2.根本内容的契合。张謇精神的全部内容当然不只是上述几个方面,但其根本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体现是一致的,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敬业奉献为根本,以诚实守信为基础,以仁爱友善为前提。张謇精神的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吻合,虽然二者具有不同时代的特质和背景差异,但根本内容的核心要素和价值诉求是一致的、共同的。

3.风骨品格的契合。张謇精神看上去似乎只是张謇个人的态度、情操、品质和价值趋向,而实际上所折射的是那个颓废的社会里追求进步的先进分子所激扬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追求,具有进步性、高尚性,它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的、大众的变革、进步与发展的普遍要求,因而具有草根性、广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般的价值观,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个人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的具体反映,具有先进性、引领性,它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既高尚又接地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普适性。张謇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继承、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二者同样具有开放性、发展性,与时俱进是它们共同的实践品质。

4.思想渊源的契合。张謇精神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他既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影响,又十分推崇“泛爱众而亲仁”的儒训,更服膺“君子务实,经世致用”的理念,因此,张謇关注民生,为社会勤做实事,敢为人先的思想和实践,是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的。他自己就曾说过:“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受不值计校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此謇之素志也。比常读《日知录》、《明夷待访录》,矢愿益坚。植气弥峻,辄欲以区区之愿力,与二三同志,播种九幽之下,策效百岁而遥。以为士生今日固宜如此。事成不成命也,无可怨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善于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开拓创新中吸纳先进的时代精神,从而奠定了张謇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充满活力的优秀基因。

5.践行路径的契合。任何精神财富既不能束之高阁,也不能驻足于原地不动,总是伴随时代并影响着时代前进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张謇精神之所以没有也不可能随着张謇时代的远去而离开人们,就是因为它具有开放性、发展性、草根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征,可以为人们所承继、弘扬、丰富与发展。张謇精神的弘扬、发展与发挥作用,就是在现代化事业的开拓创新中、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群众实践中实现的。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倡导到培育、从宣传到教育、从观念到养成,也必须在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实践中,成为群众的文化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并进,学做合一。因此,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着同样的践行路径,以到达理想的彼岸。张謇精神之所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契合之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升华与创新。

三、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句话告诉我们,理论与精神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无穷无尽的物质力量。张謇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导航、引领作用,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产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巨大效应。

1.发挥张謇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的思想文化间产生交流与激烈碰撞,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不少人出现了思想混乱、认识模糊和行为偏差,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正确的价值观的培育、树立与巩固的缺位是重要因素。广大社会成员面临的选择很多,机会、风险、诱惑、道路、方向纵横交错,关键在于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身的选择。张謇精神产生于社会激烈动荡和急剧转型的时期,成为泥沙俱下中的中流砥柱、满天雾霾中的一丝光亮、昏愦社会中的一份警醒、道德沦丧下的一份良知。因此,张謇精神是社会变革时期不可缺少的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社会新型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诉求与民族复兴梦想的统一,是宏大主题与微观行为的统一,也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它是推进事业发展、理想实现和人生成长的价值航向。大力发挥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用张謇精神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张謇精神是张謇在创建实业、教育、慈善等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追求、态度品格和人生志趣,也是张謇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的精神状态和心路历程。张謇精神生在南通,又不囿于南通;张謇精神生在那个时代,又不限于那个时代,真实可信,历久弥新,没有丝毫夸张和虚拟的成分,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直接、真切、丰沛、厚重、可资借鉴的学习、研究资源。张謇精神是江海文化先进、优秀的部分,浸润了爱国爱民、勤苦耐劳、敢为人先、包容会通的江风海韵,可亲可敬,没有距离感、陌生感、疏远感。不管他原来是一介平民的小人物,还是后来成为具有状元、士绅、校董、总长、股东等不同头衔的大人物,他坚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信条,始终如一、不愧不怍。张謇给人们所展示的是一个平凡而伟大、朴实而高尚、普通而精致、卑微而崇高、短暂而永恒的立体形象,既接地气又“高大上”,这个形象所反映出的本质特征,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因此,从张謇精神的可感可视、可仿可学、易知易行的实践中,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细处和深处,在张謇精神的肥田沃土中,盛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芳香馥郁之花。

3.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传承张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不是脱离社会生活闭门遁世的道行修炼,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修身养性,即必须投身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只有在解决生产生活、事业发展、物质文化需求的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才能学会准确把握国与家、公与私、实与欺的关系,才能处理好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才能切实体会和领悟张謇风格的可贵、张謇情怀的高尚、张謇精神的伟大和张謇人格的魅力,才能在实践中传承好、发展好张謇精神。

4.在培育和践履上狠下功夫。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引领、导航功能,但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对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只有将核心价值观变成全社会的共识,才能形成人人践行、个个遵守的生动景象。一是培育。要把区域的文化历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或平台,培育厚德载物、止于至善的社会氛围,形成发奋有为、向善向上强大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在南通,张謇创业创新创优事迹家喻户晓,必须把张謇精神的继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寓张謇精神的提炼、宣传、教育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中,使南通市民和广大青年学生有榜样可学、有榜样能学、有榜样必学、有榜样勤学,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行,学有所成,否则,就是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践履。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具有导引作用,要把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社会成员具体的工作生活中,从小处、实处着手,从身边、现在做起,用张謇务实、笃行、勤勉的风格办事。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有以“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信念和决心,用先进文化、高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之以恒地武装群众的头脑,坚守阵地,用恒久的耐心和顽强的毅力以及改革的举措和成果惠及百姓,筑牢思想道德领域的万里长城。这样,张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引导全社会奋勇前进的滚滚洪流而呼啸向前、一泻千里。正如张謇所言,“各本性所近,习一艺而专之,各本识所明,力所胜,习一事而勤之。信能如是,期以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学生其必有成焉者。斯真学生之荣,真学生爱国之效矣。非是,则所谓人受损而我居虚热之名,国受困而我亦在杌陧之列。耻何如之?”对于青年学生,张謇总是以一颗拳拳之心寄予厚望:“目前当先存一辅助穷弱中国工程进步之心,不应于俸给之多少,加以计较……吾国河海工程,处处待治,无论今日尚为完全之国家,切近民生之事业,不能久缓;就令时局更变,而工程之进行,更为急切,诸生今后为工程急切之重点,其各自勉自奋,毋自弃。”

四、结语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只有正确和适合的培育、践行路径,才能找到承载涵养心灵、滋养灵魂的平台。把传承张謇精神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结合起来,正是解决桥或船问题的方法之一。这样,彼岸的到达就胜利在望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20416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