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水利思想及其实践试探
2018-11-1    作者:于陶静    点击:3904

卢勇    王思明

导言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少有才气,称誉乡里。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春,42岁的张謇更是以科举一甲一名状元大魁天下,被清廷授翰林院编撰,从此声名鹊起。其后,张謇转而兴办实业、涉足教育等领域,成就卓越。他在南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民族纺织工业——大生纱厂;他兴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博物馆;他多次在中央内阁和地方政府担任要职……张謇作为清末民初我国兴办实业和教育的先驱,这些丰功伟绩都广为世人所熟知,但他作为我国著名的近代水利大家,致力于江淮、黄河的治理,开近代水利教育之先河,担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为我国水利事业呕心沥血近40年的伟大实践及思想却鲜为人知。笔者身为张謇先生近邻,每念及此,常深以为憾,故不揣浅陋,在先生去世80年之际,拟对先生近40年之水利实践及思想试作初探,以期展现先生水利方面之不朽伟业,或能抛砖引玉,唤起学界重视,对今日的水利开发有所借鉴和裨益。

一、热心黄患,初涉水利

清末之际,河事糜烂,水患频仍。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河)决郑州,夺溜由贾鲁河入淮,直注洪泽湖。(1)决口宽达二百余丈,水势汹涌,泛滥成灾。其时开封也倍受黄水之害。漂没村庄、镇集以二三千计……溺死之人,蔽空四下,若凫鸥之出没。(2)张謇应开封府尹孙云锦(此人为张謇故交)之邀,入住开封府幕,助其治黄救灾。为了取得第一手治黄资料,他多次冒生命之险与孙云锦之子孙东甫沿河乘舟,查看水势,办理急赈,几乎走遍了黄河决口的上上下下探寻黄河水灾发生的原因。其间,他先后五次致函河南巡抚倪文蔚,信中较为全面的阐述了他的治黄思想。首先,张謇提出了堵塞并举,分流入海的系统黄河治理方案。张謇在《论河工五致倪中丞函》中说塞为目前计;疏为久远计,而亦即为目前计。,他认为盖河身深远宽通,一经挽制,大溜水势就下而趋,并归正道;决口浅涸,堵塞易施。然则二者犹裘之领,网之纲……”,主张趁黄河漫流之际,将黄河疏浚,复禹故道,分为数支经由山东入海,则决口必然水浅,堵塞起来也就简单方便多了。为了落实他的思想,张謇甚至对所需器具(包括先进的外国机器)、经由路线、人工来源等都做了详细规划。

其次,张謇认为,黄河水患不惟天灾,亦是人祸,对负责汛防的水利官吏毫不留情的予以揭露、谴责。张謇在批驳上南厅同知余璜在任职的十三四年间荒淫无道,不理水事余璜平时溲便用银器……凡村寺演戏无不至,至则先期戒治,帷幔如天宫。(3)而委外工司事李祁贪而刻,按例,霜降时要谕民捕獾,李祁从中捞钱,每获一獾竟费钱达数千之多,而且此过程中他们偷工减料,不依法覆土塞穴,结果大堤果然毁于獾穴,李祁则被愤怒的灾民活活打死,抛尸水中,也是罪有应得。此外,官场黑暗,方郑州之告险也,工款犹层层折扣;初十日,河道请三千金资抢护未发,河决银亦未解(4)张謇初涉官场,年轻气盛,对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有些词句虽有所过激,但忧心水患,情系百姓,爱国忧民之拳拳之心昭然于纸。

此外,张謇在首次治水实践中,还体现了他关心民生,重视科技的先进思想。张謇大力提倡以工代赈的治河之术,他认为以工代赈既募灾民,即分遣妥牟,各赴被水村镇;广为招集,多多益善,方能为济。(5)甚至游勇之徒,只要他们安份守法,也不必严禁,诚能受法挑土,我即权收其用,盖大灾未弭,为工程增一役夫,即为草野去一盗贼,唯执事图之(6)这样,既可以招募到所需民工,又可以减少受灾损失,可谓一举两得。在治河技术上,张謇不仅亲赴险地,测量绘图,调查第一手资料,而且能融会古今中外的有用科技,为我所用。他的建议中,不仅包括上至《考工计》中的水利算学,而且对历代治河所用的竹簏、扫船、土囊都有涉及,甚至连国外的平地开河器、浮水器都详细论及,对洋商也作了中肯的评价,他说洋商惟利是图,而颇尚诚信(7)这些思想和主张为张謇以后主持全国水利大事,关心民众,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等开了一个良好的先河。可惜时任河南巡抚倪文蔚对这些建议不为所动,拒不采纳。同年11月,满怀治黄救民之志的张謇英雄无用武之地,忧郁南归。

二、情定淮河,矢志不移

光绪十三年(1887年)11月,报国无门的张謇辞别孙云锦南下,归籍途中,张謇路经苏北。眼见黄河之水滔天蔽日,漫流南下,淮河流域人民饱受其苦,他索性在淮安住了下来,详细调查了解淮河流域的水情及受灾情况。十多天的所见所闻让他从此与淮河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尤其是张謇后半生,他先后22年担任全国水利总局总裁、导淮总局督办、治运督办、江苏新运河督办等职,对淮河治理用力尤多。

1、治淮思想:从全流入海到江海分流。

众所周知,现在的淮河在建国后采用的主要就是张謇的治淮思想,即:七分入江,三分入海。治理以后,下游淮水走的是江海分疏的道路,大部分水量经洪泽湖三河闸排入长江,少部分则沿苏北灌溉总渠流入东海,经实践证明这项方案是可行、可靠的。张謇的治淮思想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他也是是随着调查研究、广受博采、权衡主次、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逐步转变的。(8)一开始,张謇受淮安丁显的思想影响较大,主张疏浚淮水故道,全流入海。后来张謇在实地调查后发现,淮水故道自宋至清已废弃700多年,河床高出两岸地面6-8米,且多系流沙,疏浚不仅费功且难持久。而全水入江如遇江淮并涨,仍然会泛滥成灾,于是他提出了江海分疏的设想。他在《导淮计划宣告书》中首次提出了江海分疏的思想,主张三分入江,七分入海,得到了当时全国水利局的附和、支持。1919年,他又在《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中明确提出了七分入江,三分入海的主张,治淮思想渐趋完善。

当然,在张謇的治理思想中涉及淮河中上游流域的综合治理的内容较少,但在当时那个科学条件下,本着先治理洪水,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迫切需要,张謇的思想既没有盲从古人,也不曾轻信外国权威,已经远远的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2、治淮实践:从满腔热情到壮志难酬。

1887年接触淮河后,张謇对淮河的治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时值清末,张謇多次上书朝廷,提出了一揽子的治理规划和设想,可惜都未能付诸实施。百年之后,读张謇的《请速治淮疏》等文,字里行间的赤子之心与主动请缨的豪情壮志犹能历历在目,催人泪下。

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不久,袁世凯接替孙中山为大总统。年底,张謇代皖苏都督柏文蔚、程德全导淮,治理水患,并专电袁世凯,同时痛斥清政府专制之国,有君无民,故置民之疚痛愁苦,漠然而不顾(9)恳请为大局计,当机立断,从速施行导淮工程。

19134月,张謇任导淮局督办。当时各省水灾严重,成千上万的灾民流离失所,引起中外关注,都认为中国必须不失时机搞好治水,才能彻底救民除灾,非常同情和支持张謇治水的各种计划。1221日,政府扩大导淮督办为全国水利局,任张謇兼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上任后,首先重复审查他以前制定的有关计划;同时聘请荷兰、美国、瑞典等国水利工程专家给予技术上的辅助,按全国最大、次大应治河流,分工程主次,全面制定全国水利计划,同时将导淮列为水利四端之首必淮甸(淮河区域)逸(安定)而后东南安,必淮流治而后淮甸逸(10)张謇认为,如计划能得到切实的执行,则不仅水利一端得如整理,而地方财力可以渐纡,农业改良可日进矣(11)张謇任职后发表了《条议疏浚全国水利呈》,提出了自己的治理江河,设立河海工程学校,筹建农业地产银行等主张。随后又陆续发表了《江淮水利计划第三次宣言书》、《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等多篇文章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治淮设想。但当时的北洋政府比之清廷若一丘之貉,所有的设想、计划几乎都被束之高阁。

1924年,深知己治淮无望的张謇吩咐清江浦测量局处长沈秉璜将12年测量之成果汇订成册,付梓出版,并亲为之作序。对此时的张謇来说,也只能将毕生的心血化作此书,以待后来者了。

三、保坍护乡、关注长江

长江下游由于河道曲折,位于拐弯处的长江北岸地区经常受到长江主流的顶冲而江岸坍塌,土地、房屋毁损严重,其中又以张謇家乡南通地区犹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南通隔江相望的江常县因为要沙田速成,在江边筑了两条坝,结果引致江流变迁,汹涌的江涛直逼北面南通江岸,坍江危险骤然大增。张謇十分愤怒,上书政府要求拆去江常所筑江坝。在《为段山夹滩地事致人书》中,张謇指出:坍江之侧,无鄙人一毫私产,与害我人争者,为地方而争,涨滩之中,无鄙人一毫私领,非法不可领,为个人人格而不领,所谓人格者,不欲以义始以利终也。张謇虽情真意切,但政府虚与委蛇,结果不了了之。次年,张謇鉴于南通江岸日削,拿出私资3000元,聘请专家来南通勘查水势、商议对策。决定采用修筑丁坝(直角堤形水楗)的方法以分杀水势,由于中央政府不愿拨款,地方政府又无钱可拨,沿江民众决定筹款自保,1913年在张謇的一手策划下南通保坍会正式成立,由张謇任会长,同年3-8月保坍会共修江堤6000米,但由于经费有限,新修江堤对于日益严重的坍江事故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江岸坍塌依然严重。19146月张謇在南通召开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水利学术讨论会,邀请中外多国水利专家共商保坍方案,决定修堤和筑楗双管齐下,由于此次得到江苏省政府没收的公产田款项的支持,保坍方案得以全面展开。其后在保坍会和张謇的不懈努力下,保坍工程得以次第兴修。到1927年张謇去世后,南通沿江共修筑堤防岸墙工程约9公里,筑楗18座,同时在沿江险要地段采取抛石护滩、种植芦苇等办法,减轻江浪对堤岸的冲刷,自此以后,南通沿江地段逐渐趋于稳定,随着张謇于1926年去世,保坍会工作几乎陷于停顿,保坍护堤工作再也没能重新展开。

张謇对于长江的关注始于1894年殿试,当时张謇在河渠策论中就已提出了治水先从下处入手的治江主张。其后,张謇在此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治江三说理论:(1)为治全江计应呈明政府,联合湘、鄂、赣、皖、苏五省水利人士,设立长江讨论委员会,以南京为会所;(2)由湘鄂皖赣四省遴选优秀知识青年四五十人进河海工科专门学校学习;(3)为江苏计,境内长江干流宜作统一规划,分段治理。治江三说对我国长江治理影响很大,有力的促进了其后的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的成立,对后来改组而成的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的治江规划也有相当影响。

1914年全国水利总局在京成立,张謇任总裁,其时,国弱民贫,列强虎视眈眈,妄图通过控制长江来进一步侵略中国。1919年冬,英国商会以长江航道阻滞为由在上海集会,通过了设立长江委员会的议案,并转达北洋军阀政府。次年冬英国商会再次宣称如我国不能照办,该会将联合其他国家擅自设立治江机关。张謇等人意识到:若待外人提出要求,或竞越俎设立,非特国体攸关,授人以柄,而吾国偌大之天然利权从此被外挟制无可挽回,贻害于将来之农田水利、商业、交通,诚非浅鲜(12)在他的策划下,由湘、鄂、赣、皖、苏五省共同组成的长江委员讨论会成立,即现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前身,主要负责长江整治工作。

当然,张謇的治江规划由于种种原因,付诸实施的很少,终其一生,只对长江进行了一些水道测量和水文测验等方面的有限之事。但他的治江主张的提出及治江机构的组建,都是长江水利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事,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起国人对长江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对后来长江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重视科技,培育人才

张謇虽然是封建时代的状元,但他对于现代科技、人才的重视却远超同辈,并在此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887年初涉黄河水灾时,他就深入决口一线调查研究,对所需土方、人工、所经地段等都详加分析,尤其可贵的是他对当时外国先进的治水机具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上书要求引进。在执掌大事的导淮、治江时期,张謇更是把大量的现代科技用于水利建设,而且不惜重金延揽外国人才,洋为中用,其中他大力倡办的水利教育更是高瞻远瞩,泽被深远。

1887年黄河决口后,张謇认为:欲治水患,非从测量地形、水准、流量等入手不可,而要从事水利测量必须要有专业的测绘人才。光绪三十二年九月(190610月)张謇在通州师范首设测绘科,延聘日籍教师木村忠治郎、宫本几次等来校任教。宣统三年(1911),张謇在清江浦设立江淮测量局,对苏皖两省的淮河水道进行现代技术的全面测量和水文观测。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底,测量站已基本遍布淮河流域全境,各种治河所需数据相继得出,共计完成导淮图表1238册,图252328幅,这些资料于张謇去世前的1924年汇订成册出版,由张謇亲自作序。保坍治江期间,张謇带人对长江镇江段上下游河道进行了实测,制成《通州沿江形势图》。著名水利专家宋希尚在其著作《河上人语》中对此这样评价道:五十年前用仪器来测量水利工程作为设计依据,不易置信,张公实为推动最力之人。

对于人才,张謇求贤若渴。早在清末,他就聘请过日籍教师为通州师范测绘科授课,任全国水利局总裁时,为了根治水患,他直接聘用不少外国水利专家来华指导,如:荷兰的贝龙猛、特来克,瑞典的施美德,美国的方维因,英国的葛雷夫,比利时的平爵内等。他对聘请的专家都十分尊敬和重用,还与其中不少人建立了深挚的友谊。保坍会工程师特来克,有西人办事之勇,负责之专,却无西人奢逸之气,张謇极为爱重。可惜特来克暑天助视工程,不幸染疫而死,张謇亲自主持葬礼。将之公葬于南山下。后其子张孝若出使欧洲,张謇特修书一封,要儿子到荷兰去访慰其母氏,言词情真意切。

其后,张謇更进一步认为:外国工程师固然要请,但由于所需地方多,今后应着力培养我们自己的水利人才。在兴办通州师范测绘科成功的基础上,张謇决心成立一所专门的水利高等学府。1914年张謇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主持全国水利工作时,更加感到技术人才的缺乏,认为建立水利专门学校已迫在眉睫。经张謇反复呼吁,四处活动,历时2年多,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址、经费、师资等问题,终于逐一解决。在李仪祉、许肇南的协助下,经过周密筹备,我国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校——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前身)于1915年下半年正式成立。此举开创了我国兴办近代水利教育的先河,是我国近代水利教育兴起的重要标志。学校由许肇南任主任,李仪祉受聘为教授兼教务长,延聘外国工程专家及国内名人任教,主讲河工学、水文学、大坝设计等,生源来自冀、鲁、豫、苏、皖、浙等各省。办校十年培养毕业生10233人。宋希尚、汪胡甄、须恺等现代著名水利专家、学者都是该校的早期毕业生。河海首届学生,曾任国民政府水利部政务次长的沈百先对该校的赞誉是:水利之有正式专门学校教育,始于民国四年南通张公季直(謇)在其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任内首创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欧美教育及工程专家来校参观,惊为世界仅有之水工大学,赞誉我政府贤明远大之措施,以水国著名之荷兰,且派员观摩,计划仿办,对倡办人谋国之忠、眼光之远,备致敬佩。其后,为了获得更多的水利人才他多方面入手,多渠道培养。一方面,他亲自东渡日本考察教育,从国内选拔高材生送到国外留学深造,学成后回国返聘到水利建设上来,他曾自费私款资助河海毕业生宋希尚去欧美学习水利就是一例。另一方面,他以全国水利总裁的身份严令要求各省设立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以储治水第一步的人才,并主持制订测绘养成所章程,公布施行。

五、筹措资金,鞠躬尽瘁

清末民初的中国,各级政府迂腐无能,普通民众贫困无助,对于满怀报国救民之志的张謇来说治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张謇治水近40年,相当多的精力都花在了所需资金的筹措办理上,这些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张謇的治水思想和艰难实践。

第一,举借外债。这是最能体现张謇治水经济思想的独创。民国初年,由于一战爆发前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张謇所办的企业有了很大扩展,在利用外资上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些都增强了他利用外资来治水的信心和勇气。1914131日,张謇以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身份,代表中国政府与代表美国红十字会的美国驻京公使签汀了导淮借款草约,借款2000万美元,年息5厘。借款条件是:以导淮区域全部官地和疏浚后受益田地的收益,放垦田地的收入以及当地运河航行的各项税收作为担保。虽然是举借外债,但张謇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尽量保证避害得利。据张謇之子张孝若介绍,在此次导淮借款中,张謇对于磋商条件的立场,完全根据保障主权、维系人民利益的范围,丝毫不能迁就。但是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加上负责经办此时的詹美生其人沾染我国旧习甚深,且查其性情,颇为狡黠。(13)故难以共事,虽经张謇多方努力,仍然未能成行。

第二、以工代赈。早在1887年,张謇以幕宾身份参与黄河决口治理时,他就曾致函河南巡抚倪文蔚,建议乘黄河决口朝廷赈灾之际,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将黄河疏浚。他认为以工代赈既可以招募到所需民工,又可以减少受灾损失,可谓一举两得。即使浮食游民,只要他们安份守法,也不必严禁,他说诚能受法挑土,我即权收其用,盖大灾未弭,为工程增一役夫,即为草野去一盗贼,唯执事图之。虽然未获批准,但此后数十年治水历程,每逢大灾朝廷必赈之时,以工代赈,广招难民,兴修水利成了张謇一贯的主张,对此他曾这样评价:以是言治标,则赈不虚;以是言治本,则工不虚。(14)1906年淮河再次水灾,美国红十字会派员携款来华救灾,再加上国内和来自民间各方的灾款,共有700万元之谱。张謇又向两江总督端方提出建议:除发放急赈外应施行以工代赈法,募集灾民疏浚黄河故道,开张福口引河,引洪泽湖之水由废黄河入海。可端方为抓住款子从中渔利,两面三刀,表面上支持张謇,背后却在测量淮河故道河床时篡改数据,凭空抬高河床27尺,从而以开挖量过大为借口,阻挠了计划的实施。张謇后来每每提及此事都气愤难当。

第三、自筹资金,自力更生。随着以上两种资金筹集方案在张謇多方奔走呼号无果的情况下,他认识到与其授命于人还不若自筹资金,自力更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190911月,张謇在江苏咨议局会议上以议长的身份提出了筹建江淮水利公司的大胆设想,希望像西方那样以公司的名义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将来再以公司运作盈利偿还。另外,张謇甚至想到设立农业银行:以为各地方河渠沟洫、堤岸闸坝之准备者。(15)以银行作为筹集调度和管理资金的载体,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大胆的筹资构想。此后张謇多次对治水活动所需款项进行了精确的预算,如何支出、如何偿还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希望借助民众的力量自我拯救,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凝聚着张謇心血的方案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当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张謇不止一次慷慨解囊以私款资助水利事业,南通江岸保坍时,他出资请中外专家会诊病情;培养人才时,他不惜重金把可塑之材保送国外深造;将水情资料汇编成册时,又是张謇……

在时局动荡、灾害频仍的清末民初,张謇倾心治水几十年,一次次功败垂成,说到底是为资金所累。(16)他虽然想方设法采取了多种灵活变通的筹款策略,但大多未能筹集到足够的治水款项,然而,这些丝毫不能掩盖张謇作为我国近代水利先驱所表现出的灵活开放的经济意识与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1926年,张謇为防汛而巡视长江南堤,不慎受风寒,后转为伤寒,终于不治,享年72岁。张謇自1887年初涉水利,一生关注和致力于我国的水利事业近40年之久。虽然,终其一生,由于时代和技术等方面的局限,张謇在治水方面成功的事例较少,大多皆功败垂成。但即便如此,张謇对我国水利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为我国水利建设作了大量基础性和建设性的工作,许多资料甚至一直沿用至今;他创立的多所水利机构、院校等更是为我国近现代水利开发培育和储备了众多水利科技人材;尤其是他毕生矢志如一的治水经历,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治水精神至今仍然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遗产,其光辉是不能被岁月所磨灭的。

附:张謇水利大事记

清咸丰三年葵丑(1853)五月二十五日生于江苏省海门常乐镇。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34岁五月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八月郑州黄河决口,协助孙云锦查灾。九月,河南巡抚倪文蔚属为主河工计划,草拟《疏塞大纲》。

光绪二十年(189441岁殿试策论水利河渠要旨出色,获一甲第一名状元。

光绪三十二年(190653岁在通州师范设测绘科,延聘日籍教师木村忠治郎、宫本几次等来校任教。

宣统三年(191158岁在清江浦设立江淮测量局,对苏皖两省的水道进行现代技术的全面测量和水文观测。

民国元年壬子(191259岁十一月,任导淮局督办。

民国二年癸丑(191360岁九月,入京,任农商部总长;十一月,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民国二年癸丑(191360岁成立南通保坍会,任会长。

民国三年甲寅(191461岁任全国水利总局总裁。

民国三年甲寅(191461岁八月,创设河海工科专校。

民国三年甲寅(191461岁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红十字会的美国驻京公使签汀导淮借款草约。

民国四年乙卯(191562岁二月,辞农商总长;十一月辞水利局总裁并参政职。

民国八年己未(191966岁任运河工程局督办。

民国10年(192168岁成立长江委员讨论会,任会长。

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72岁五月视察南通保坍工程受风寒,后转为伤寒,七月十七日,病逝。

参考文献:

1)赵尔亻巽()等《清史稿·河渠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3)(4)张謇:《郑州决口记》,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M]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6)张謇:《论河工五致倪中丞函》,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M]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7)张謇:《论河工三致倪中丞函》,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M]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8)须景昌:《张謇的治水思想和治水活动》[J],中国近代水利史论文集[A]199219-23

9)张謇:《代苏皖二督关于导淮兴垦亟应筹备呈》,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M]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0)(11)(15)张謇:《条议全国水利呈》,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M]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2)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M],卷2

13)张謇:《关于导淮借款附致陈兰生函》,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M]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4)张謇:《复淮浚河标本兼治议》,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M]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6)李鸿建:《张謇与治淮之缘》[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3)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102434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