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贡献
2018-6-7    作者:林青霞    点击:5564
 

凌振荣

(南通博物苑,江苏 南通 226001

要: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他创办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中国博物馆事业之先河。他还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先行者,对历史纪念性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对寺庙古建筑的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作出过可贵的贡献。

关键词:张謇;文化遗产保护;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非遗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说过,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对国家的贡献并不是仅局限于轻工业方面,还涉及教育、文化、盐垦、农业、交通、航运、金融、慈善、城市建设等多个行业。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尽管张謇所处的时代对文化遗产概念、性质和分类不像现在这样明确,但是,张謇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

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的机构,文物收藏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利用博物馆来收藏保护文物。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并不太久,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张謇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他开创了中国可移动文物博物馆保护的先河。

(一)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倡导者

博物馆本是近代文明的产物。然而,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却充满着掠夺者的野蛮,成为中国人民屈辱。1868年法国神父韩伯禄在上海徐家汇建立震旦博物院;1874年,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华北分会在上海建立亚洲文会博物院;1904年法国在天津设立华北博物院等等。[4]此后,法国在天津,美国在四川成都,日本在台湾、辽宁旅顺也建立了博物馆。帝国主义者们的这些博物馆,是侵略中国的急先锋,是掠夺中华文化的桥头堡。面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张謇多次向清朝政府上书,希望清朝廷以及各级政府能创办博物馆,以保护国家的文物。

1905年,张謇先后向清朝政府上书,建议在北京建设博物馆和图书馆二者合一的博览馆,并对博览馆的建筑、陈列、管理、模型、采辑、表彰等内容作了详尽阐述。他认为,“且京师此馆成立以后,可渐推行于各行省,而府而州而县必相继起”。他设想,通过北京国家博物馆的建立,为全国博物馆建设做出榜样,然后,运用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向各省、各州、各县推广,在全国各地形成一个博览馆体系。但是,昏聩的清政府并没能采纳他的建议。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3年张謇又向成立不久的中华民国政府上书,呈上《国家博物院、图书馆规画条议》。此时,他对国家文物保护的心情更加迫切。他说,“今则绀发碧瞳之客,蜻洲虾岛之儒,环我国门,搜求古物”,“设不及时保存,护兹国粹”,“昔日分藏之物,皆将不翼而飞。得弓既非楚人,归璧更无赵士”。张謇爱护国家文物之心跃然纸上。他在条议中对国家博物院、图书馆作了精心规划,体现了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爱国主义情怀。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对博物馆社会作用的认识也逐渐清楚。张謇多年的努力也终于有了结果,“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旧址筹设历史博物馆”;“1914年,内务部成立古物陈列所”;“1915年,江苏设古物陈列所于南京”;一些省会城市也相继建立博物馆,“据统计,到1921年全国已有13所博物馆”。博物馆的陆续建立,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家文物有了良好归宿,并得到有效保护。这是张謇倡导对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结果。

(二)中国最早博物馆的创办者

由于张謇的建议没被清政府采纳,于是,他决定自己创办博物馆。其实,张謇早就与博物馆结下了情缘,1895年他参加了上海强学会,该会最早明确提出建立博物馆主张。其章程认为,“文字明,其义不能明者,非图谱不显。图谱明,其体有不能明者,非器物不显”。还主张,“凡古今中外,兵农工商各种新器……各种矿质及动植物,皆为备购,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张謇作为会员,不会不懂这些内容。

同年,张謇为了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辞官回乡创办纱厂,走上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他认为,“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因此,先实业后教育(张将博物馆划在此范畴),这是张謇创业的次序。此时,张謇正为筹集大生纱厂经费而奔忙。历经艰难曲折,大生纱厂终于建成开工。随后,张謇又陆续兴办了其他企事业单位。1905年他的事业有了一定规模,其发展势头十分良好。

190512月,张謇在南通师范学校河西,揭开了博物苑建设的序幕。他“购并地二十九家,凡三十五亩有奇”,他对博物苑进行了全面规划,先后兴建了中馆、南馆、北馆,温室,并以此为建筑中轴线,在两侧布置了风车、水塔,荷池、国秀坛,中药坛等,东侧沿河边布置了迟虚亭、相禽阁、苑事室、藤东水榭、谦亭等建筑,建筑之间广植名贵花木,使博物苑成为一座具有近代园林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建设从1905年开始到1914年结束,共“用银48760.868元,均謇捐助”。

张謇亲自规划建设博物苑,他对每座建筑、每个景点都倾注了心血。他亲自制定文物征集工作方针,并书镌于中馆匾额;他起草《通州博物馆敬征通属先辈诗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并率先把文物家藏品捐赠给博物苑,丰富了博物苑藏品;他把在北京天坛所拾的明代瓦当,送到博物苑展览;垦牧公司在吕四海边发现鲸骨架,他叫人送运到博物苑,并根据鯨骨的长度新建了北馆展厅进行展览。经过10年建设,“民国三年甲寅,苑乃粗成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品物凡二千九百有奇”。南通博物苑的诞生,对中国博物馆建设起了示范作用。

张謇对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着眼点不仅在文物设施、设备、方法及环境上,他还站在法的高度,用法律进行保护。他感到战争是文物安全旳最大威胁,他“不能无虑于数十百年之后”,因此,他认为要用国际法保护文物。他说,“抑闻公法,战所在地,图书馆、博物苑之属不得侵损,损者得索偿于其敌。”事实证明,张謇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不知有多少文物被炮火毁坏。张謇提出运用国际公法对文化遗产保护是多么富有远见。

(三)中国近代博物馆学奠基者

张謇不仅是中国最早博物馆的创办者,而且是中国近代博物馆学的研究者和奠基者。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先生说,“张謇在提倡举办博物馆的同时,又深入地进行博物馆学的理论研究,先后撰写了大量关于博物馆理论和实践的文章,对博物馆的性质、任务、职能、作用,以及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等,都有一系列的论述,初步形成了博物馆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张謇关于博物馆学的著述主要有,《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国家博物院、图书馆规画条议》《南通博物苑品目序》以及《通州博物馆敬征通属先辈诗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博物苑观览简章》等。张謇的博物馆学理论,对中国博物馆建设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搞好博物馆的建设,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謇是博物馆学理论的研究者,也是博物馆学理论的实践者,他将其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张謇的博物馆学理论自诞生起,就指导中国博物馆建设,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五十年后相继成立的安徽、山东、河南、甘肃等省博物馆,基本上都是以张謇关于博物馆学的理论为指导的,符合现代博物馆的职能要求,符合正确的发展方向”。“南通博物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全国博物馆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就是最有力的充分说明。”

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先行者

中国近代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要比可移动文物迟得多。如古建筑,是19302月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后,才将其列入研究和保护范围的。而对不可移动文物全面保护,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然而,上世纪初张謇就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世之言自治者曰保存古迹”。南通在地方自治方面成绩显著,曾有模范县的美誉,故在保存文物古迹也走在全国前列。

(一)修建纪念遗址弘扬爱国精神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革命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出现了不少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留下许多历史纪念性建筑和古遗址,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好教材,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南通地处东南沿海,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也留下不少古遗址和历史纪念性建筑,张謇在创办实业教育时,十分重视这类文物的保护,并注意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

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他从镇江脱险后北渡至扬州,经高邮、泰县到南通,最后在南通石港卖鱼湾渡海南归,继续坚持抗元斗争。南通人为纪念文天祥,在卖鱼湾建渡海亭。民国初年亭圮而毁。1915年,张謇重建了渡海亭,并撰书《重建宋文忠烈公渡海亭记》,镌刻于亭内石碑。南通观音山镇的义马墓,为文天祥的乘马之墓,建于南宋。同年,经张謇修缮增设墓碑,亲书碑名“宋文山义马墓”。

明代中后期倭患严重,南通滨江临海,经常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南通人民在抗倭斗争中留下了大量历史遗迹。1919年,张謇修缮了倭子坟,在坟上面构建了京观亭,并题《京观亭匾跋》,赞颂曹顶,“三百年称其功不绝,因名之曰京观”。1921年,张謇修缮了曹公祠和曹顶墓,并立《重修曹公祠碑》。他为曹公祠题联颂扬曹顶,“匹夫犹耻国非国,百世以为公可公”,“北郭留名单家店,南山增气曹公坟”。塑曹顶提刀跨马像,弘扬曹顶的爱国主义精神。

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考察,看到日本陈列“甲午胜清之战器”,[8]他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咱也要利用文物古迹宣传教育民众,发扬英雄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今,这些历史纪念性建筑和抗倭史迹,早已被各级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张謇对历史纪念性建筑和古遗址保护,说明了他对中华文物的爱护和对英雄人物崇敬,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他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文物保护意识,是文物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二)修缮寺庙建筑保护历史文物

古代建筑是不可移动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寺庙建筑则是古建中的精华。然而,在“光绪二十四年诏改天下寺观为学堂”,因此,全国兴起破寺庙兴学校高潮,张謇也投人到兴办新式教育的洪流中,带头兴建了许多学校。但是,他对寺庙建筑的利用,还是有选择的。他对重要的寺庙建筑,是采取保护的方针,对已经损坏的重要古建筑,除了自己进行修缮外,还动员亲眷进行维修。

他利用破旧寺庙土地,建设新式学校。1902年张謇创办南通师范,他选择了城东南千佛寺。“寺故有殿三进,每进五间。光绪二十七年,前殿毁于火,止剩后二进及旁院,倾圮过半,不蔽风雨之老屋而已。”寺中仅有一“穷栖如丐”僧人。利用破旧寺庙办学,对佛事活动无影响。有的是利用寺庙部分土地,如1904年张謇在天宁寺东侧创办南通中学,征用盐义仓旧址及圮宇,寺主要建筑及西侧旁院未受影响。1914年张謇在兴化禅寺东侧创办商校,征收了寺东侧圮屋和民房,寺的大殿及附房被保留。因该寺损坏严重,由张謇哥哥张詧出资修缮。这两处古建现分别列为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重要寺庙,张謇则自己出资进行修缮,以延长其寿命。南通狼山观音院,是狼山东北麓的一处重要胜迹,因年久失修,整个寺院倾圮几成废墟。19143月,张謇对该寺院进行重建,历时22个月,用银7100元,于1915年底工程完工。张謇重建观音院使其得以延续。张謇负担了多数款项,不足部分由其哥哥张詧和僧人负担。1917年,杭州辩利禅院一批观音像移至南通,张謇在观音院近旁,规建了一个三合院,居中建筑是一幢三层楼,专藏杭州的观音像,使观音院范围有所扩展。现在,观音院仍是北麓园内的重要建筑景观。

南通文庙位于南通城东,始建于宋代,是重要的文物建筑群。其大成殿为庑殿式重檐建筑,楼架结构为明代,是南通城内级别最高的古建筑。1921年,张謇对南通文庙建筑进行维修,包括泮池、栏杆及坊墙垣亭,更换腐朽木柱楼架,油漆门窗廊柱,整理屋面,粉饰墙面,整理场地。张謇甚至对文庙里祭祀礼器也作了添置和更新。南通文庙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苏较为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保护山石林木留住古代石刻

南通城南的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和黄泥山,统称五山,是江海平原不可多得的自然风景资源,也是文物比较集中的地区。文物类别主要有,古建筑、名人墓葬、古碑刻等。五山周围农民为了用柴,经常上山砍伐树木,使山林遭到毁坏。1919年张謇沿五山脚周围开河,使山周围形成了一道防护屏障,从而保护了山林。此外,张謇还每年号召南通大专院校的学生,在清明节前后上山植树,使山上的树木逐年增加,植被不断增多,从而保护了山体,改善了五山生态环境。

张謇还对五山山石进行保护。1926年,张謇发布《禁止地方采用五山石启事》,“县南五山,见《名山记》,可为地方名迹之证。前三四十年,见山石题字者犹多,愈近愈少,则各处建筑采买,石户石匠渔利,私卖乱挖之所致也”[13]。开山卖石,破坏了风景名胜,毁坏了历史文化,张謇利用行政力量和法制手段,制止了这种野蛮行为,保护了五山山石,也保护了石刻。

张謇还选择石刻较集中、风景优美的地段进行重点建设,形成了新的景区,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狼山东北麓是石刻比较集中的区域,其中最著名的是五代天祚岩题刻。1915年,张謇对狼山东北麓进行了建设,他沿山脚开沟挖河、平整土地、构筑房屋、栽种树木、题字刻石,使之成为游览胜地,也使景区石刻得到保护。此外,张謇还利用景区内巨石,镌刻了近代艺术巨擘吴昌硕书法题字,“磊落矶”和“小磊落矶”,以及记述景区建设的张謇撰书《新辟林溪记》等题刻,使景区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者

张謇对传统手工技艺十分重视,他利用这些技艺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聘请专家来南通创办学校或任教,以培养各类人才。如刺绣艺术家沈寿、戏剧家欧阳予倩等,使其艺术得到弘扬和传承。当时新式教育在中国兴起的时间不长,运用学校形式培育人才,不仅速度快、质量高,而且数量多。这样,不仅为南通,也为其他地方培养了人才,也使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保护和传承。

创办女工传习所,传授刺绣艺术。1914年,张謇聘请曾任清朝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席沈寿,来南通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南通女工传习所,是中国近代早期刺绣学校。课程设有:刺绣、语文、笔算、珠算、图案、水彩画、音乐、体育等,专业课为刺绣,每天8节课,刺绣4节,其余为其他课目。沈寿在南通为培育人才、发展刺绣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幸于1921年病逝,享年48岁。后来,沈寿姐姐沈立继任所长。该所先后培养学生300多人,大多在南通和苏州,为苏绣艺术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沈寿从事刺绣艺术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仿真绣”,其作品多次在世界博览会获奖。在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8]508,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8],在延请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沈同意,为其整理刺绣艺术经验。由沈寿口述,张謇记录整理,形成《雪宧绣谱》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的著作。该专著得以面世实为不易,“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出,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如今,仿真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不会忘记苏绣艺术大师沈寿也不会忘记为苏绣艺术保护作出贡献的张謇。

创立伶工学社,培养京剧人才。1919年张謇创办南通伶工学社,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戏剧学校。学社选址城南望仙桥畔武圣殿原址,占地近16田,校舍共有60余间(内含小剧场)。张謇任董事长张孝若任校长,欧阳予倩任主任并主持社务工作。学社以学校形式培养人才,设文化课和专业课有京剧、昆剧以及音乐等。欧阳予倩在学社期间,对京剧剧目、舞台艺术和剧场管理进行大胆改革。伶工学社培养的毕业生,活跃于京沪各剧场。

被列为南通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颐生酒酿造技艺,其产生、发展和传承,也都离不开张謇。颐生酿造厂建于1901年,创办人张謇。该厂原拟建于海复镇,利用临海初垦土地宜种小麦、高梁,就地建厂利用当地原料酿酒,后因台风将所建厂房及设备损毁殆尽,于是,张謇又在长乐镇重建酒厂。后来,张謇因事务繁忙,酒厂由其妻子徐菁宜经营。该厂产品在国际上获奖,1906年获意大利万国博览会金奖。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张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者,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做出了贡献。

四、结语

张謇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博物馆是文物保护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机构,他为中国博物馆建设作了不懈的努力。张謇是博物馆的倡办者,他“把办博物馆提到教育救国的高度来认识,为之呐喊,为之提倡,为之规划,为之实践”;他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可移动文物博物馆保护的开创者;他是博物馆学的理论家,也是实践者,他利用自己的资金创办博物馆,修缮文物古迹;他带头将家藏文物捐赠给博物馆,开创了个人收藏为丰富国家收藏的先河。张謇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发扬。

                          (原载《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22742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