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张謇先生过六十大寿谈起
2017-10-29    作者:刘春雨    点击:1842

□  刘飞虎

有人说,崇拜伟人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崇拜英雄的民族是勇敢的民族。

人们之所以崇拜伟人英雄,是因为这些伟人英雄曾经为大众办了很多实事好事。

一个人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他拥有多少金钱和地位,而是看他影响了多少人,为人类做出了多少贡献。

及至今日,提到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人人称颂,就是因为他曾经造福一方,影响全国。

翻开《张謇全集》(柳西草堂日记、自订年谱),每次读到张謇过六十岁生日的那段记述,总是让人心生感动:

“二十九日(1912年阴历3月),午后四时至家。……舟中作移生宴客费并馈金建养老院启,寄退翁。”

“二十五日(1912年阴历5月),余生日也,虑在城多朋辈之酬应,故前二日归,而是日仍有来者,幸不多,且时代已更,衣冠都简,烦缛较渻。先是二月,知戚友以余之六十生日必有为世俗之称贺者,乃为启以自述,捐飨客之资三千圆为倡建养老院。请凡欲寿余以钱物者,移以助建院费。……与其一人一日无谓之糜费,不如使吾县境之内孤穷之老人得安其一日之生,同享厚地高天之乐也。”

张謇作为名满全国的实业家,当时他的各项事业又正处于扶摇直上、全线飘红的良好发展态势,既然这么“不差钱”,那他六十岁生日这样的“人生大事”为何不大摆宴席庆贺一番?那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他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在生日前两个月,广而告之亲朋好友“作移生宴客费并馈金建养老院启”“捐飨客之资三千圆为倡建养老院”。

张謇这么做,在今天的某些人看来,可能觉得他像是在“作秀”,或者想要捞取什么“资本”,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们先来看看张謇是怎样做慈善的。

张謇最早创办的慈善机构是1906年建成的育婴堂,以收养弃婴和赤贫家庭孩子为主,两年后收养婴儿多达1500人,从1912年起,张謇创办慈善医院、平民工厂、狼山盲哑学校、济良所、栖流所(与张詧合办)、残废院和戒毒所。1922年,张謇70岁寿辰,再度创办南通第三养老院,前后收容孤寡老人500多人。

我们从张謇的日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张謇的每一项慈善事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是长期坚持、一以贯之的。

再说张謇创办各项慈善事业的出发点。“与其一人一日无谓之糜费,不如使吾县境之内孤穷之老人得安其一日之生,同享厚地高天之乐也。”日记中的这句话为我们揭开了谜底,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张謇人格的伟大。这句话换作另一种表述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独乐乐”就是“爱己”,“众乐乐”就是“爱人”。“爱己”是小爱,“爱人”是大爱,这种大爱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謇觉得爱己不如爱人那么快乐幸福!他所秉承的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中华美德!

那么张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胸怀呢?首先一点,张謇做实业前就是一位士人,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担当精神在张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再回顾1912年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满目疮痍,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张謇空有一腔报国热忱,结果却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他对政治已经非常失望,只有坚持“村落主义”,略尽国民责任,继续苦心孤诣地营造他那个心血铸成的小小“新世界”,以践行自己的理想。

为了这样的理想,张謇关心公益,回报社会,甚至不顾自己的承受能力,承揽了许多本应由政府办理的慈善福利等公共事业。

王国维先生说过:“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人生也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有境界才能自成高格,人生才能出彩。这个境界、这个高格就是对社会的担当精神,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大爱精神。

什么样的人才有大爱?孔子说:“仁”则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张謇这样有着雄厚资本的大实业家,之所以人们至今都崇拜他、怀念他,就是因为张謇不单单是一个实业家,还是一个“仁者”,这从他过六十岁生日的做法上就可以看出,他心中想着别人,有关爱大众的真感情,真行为。

张謇的这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大爱精神,为我们后世树立了丰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要做一个仁者,不要为富不仁,也不要穷则忘义。

我们的社会也应如此。作为状元故乡的海门,深受状元遗风影响,民风淳朴,社会和谐。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些企业老板不肯花钱为员工买保险,员工工伤得不到赔偿;有些老板拖欠员工薪水,甚至赖薪,逼得员工跳楼以死相逼,甚至出现暴力冲突酿成伤亡事件。还有部分党员干部懒政不作为,追求享乐,甚至贪污腐败。就连一些小小的村官也侵吞救济款、救灾款、补助金,百姓无礼办不成事。还有一些普通的百姓,常怀自私自利之心,邻里之间整天斤斤计较一点蝇头小利,为一点小事争吵、打官司,甚至闹出人命案件。邻里之间不是守望相助,而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劳资不和谐、干群不和谐、邻里不和谐,社会怎么能和谐!凡此种种,原因归根到底,是这些人只想“得”,不肯“舍”,爱己不爱人,身上缺的就是张謇这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大爱精神!

人与人相比,虽然能力有大小,但无高低贵贱之分。无论达官显贵、财富巨人、平民百姓,都可以做到心中有爱,眼里闪爱,手中施爱。那就让大爱从你我做起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持之以恒,“人皆可以为尧舜”。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有理由骄傲地说:我们都是张謇精神的继承者!

(作者系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会员、海门市历史学会会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02745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