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的“三观”对历史学科素养培育的启示
2017-9-9    作者:施仲华    点击:1727
 

朱 彦 茹

2016 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了具体的回应。落实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那么,如何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使上述高大上的顶层设计能接地气、吻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笔者从张謇有关教育的三观中获得启示。

一、人本化的育才观:为素养培育提供保证

张謇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育才观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生成,有着更多的人文关怀,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其核心主张。他认为教之所成,使人可康乐,可和亲,可安平。这种人本化的育才观,融合现代教育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于一体,不仅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对于当今教育改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标,全然在促使学习者健全成长,帮助他们成为合格公民,也就是服务学习者的人生。《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核心素养体系,是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并用以指导、引领、辐射学科教学。具体到历史学科,则是通过历史课程培育历史学科素养,充分发挥历史独特的育人价值,使以往的历史教学升华为落实学科素养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相较于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育人者和受育主体在亲近、理解和感悟历史过程中习得,并不断强化的人文关怀,即从一定的时代、社会和群体的价值与情感中升华出个人的修养、见识和价值、情感。

史学首先是人文学,它关心的是人,研究的是人,探讨的是过去时空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及其意义。作为一门独特的人文科学,史学注重研究对象的人本化,更强调研究主体的个人价值。历史教育应当首先重视学生的个人地位,其次才是通过历史知识、历史能力与价值取向的建构来达成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

由历史教学到历史教育的转变,具体到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角,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关注读书、思考、收集资料的自主性和有效性,通过持久的自我训练,吸取前人经验,总结心得体会以鉴于进一步的学习实践。

有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显然,有人的教育才是深刻的,也才能持久。

二、实用化的价值观:为素养培育把握方向

关注民生、开启民智,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张謇教育价值观的重要特征。对社会而言,他认为教育者万事之母,以教育为原动力可以奠定社会的基础,通过教育可以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此外,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开风气之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并将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实业迭相为用,打破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一统性,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纪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中国教育体系开始时比任何其它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 ……这种教育体系对于一个人养成思想与行为的和谐一致,是有成效的。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而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制度化教育中,人们大多只能在学校接受教育,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终生。假如说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这种逻辑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条件下,实际的情况是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将不敷实际运用,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已成为现实的矛盾。

在学校教育中,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历史学科素养也应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具有适于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的可塑性和可维持性。

张謇实用化的价值观,给我们以启示,教育教学中应该多与当下的时代环境相联系,注重关注时代发展、民族振兴、国家命运,尤其要注重加强学生实践体验。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和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与运用。正所谓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在重要事件节点,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流程,放大活动效应。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体验和对话:如讲述历史故事,查阅、识读历史史料,参观历史遗存,走访历史当事人及其亲属,聆听历史主题报告,召开主题班会,举办主题沙龙、演讲会或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探究和价值澄清,将有助于全面了解基本史实,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人生,关注生命成长,则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健全人格。

三、创新化的视野观:为素养培育增添活力

1925年,张謇72岁高龄,为《南通教育年鉴》作序:万事有始者有卒,教育有始而无卒之事也;万物有新者有旧,教育有新而无旧之事也。以一人业于一校,隘言之,有始卒;以一校被于人人,广言之,无始卒。曷言始,曷言卒?今日之旧,前日之新也;今日之新,又明日之旧也。我所为新,恶乎非人之旧?我所为旧,恶乎非人之新?,可见在他的眼中,教育是永无止境的神圣事业,教育尤其需要创新,教育创新同样是永无止境的。

当代学者卜贵林评价说:张謇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位极其伟大的开拓者,其业绩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座丰碑。创办新式教育,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教育改革,最大的教育创新。张謇在清末科举制尚未废除前就开始创办新式学校:1902年,他创立了通州师范学校,是为全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1905年,他兴建了集植物园、动物园和博物馆于一体的、全国第一所博物苑,作为教学的辅助机构;1906年,他又创办了全国最早的设有本科的中等女子师范学校;1916年,更建起了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南通狼山盲哑学校。诸多的第一已经充分说明:无论对于体制性的创新还是进步性的结果,他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都是不言而喻的。

他是我们进行教育创新的一面镜子,一面流溢着熠熠光彩的镜子。在核心素养体系下,面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首先,转变备课思路,变备知识备知识、备能力、备价值目标。其次,转变授课方式,变讲授型课堂活动型课堂。再次,转变评价方式,变知识评价知识评价、情感评价、思想评价。总之,要不断地去探索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从人本化的育才观、实用化的价值观、创新化的视野观三个维度给笔者以诸多启示。从知识核心时代核心素养时代的转变对历史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提升自身素养的良好契机。历史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定位为教学育人的教师,而后才是历史这一专门学科的教师。当然,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海门市历史学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22381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