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常乐镇社仓
2011-10-12    作者:jry    点击:3697
 

       社仓,顾名思义有集体粮仓的意思。常乐镇社仓是张謇于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募建创办的。

  常乐社仓位置在现在张謇纪念馆的西侧,也就是原来常乐镇关帝庙的西边。当时的社仓有积谷仓、帐房间、会客室、厨房等设施,还有一个较大的晒谷场。

  常乐镇社仓也称二十八圩社仓,二十八圩是个区域概念,它东起头匡河,西至新观河,南起凉帽店横河,北至长兴镇横河。常乐镇初等小学校歌(张謇撰写)云:大江东下海潮上,潮潮都进青龙港。港中有三镇,长乐居中央。二十八圩同社仓,小学校开兼教养。父老勿愁荒,儿童勿忧伧。大家爱国先爱乡,长乐之校真堂堂。(三镇指中兴镇、长乐镇、长兴镇)由此可见设在关帝庙里的长乐镇初级小学与常乐社仓相邻,而创办两者的宗旨是荒年乡亲不挨饿,儿童从小明事理。

  其实张謇早有创办社仓的想法,他在《啬翁自订年谱》中有这样叙述:光绪十年三月(1884年农历三月)“于常乐议立社仓。又:光绪十一年六月,闻通海水灾,常乐社仓一时难成,此年七月十六日,张謇在日记中写道:通海水灾,社仓之计目前不能试办,为之焦灼。直到十四年后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才营所居常乐镇二十八圩社仓。同年四月,闻近常乐镇之龚某煽众毁常乐社仓。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重修常乐二十八圩社仓成,定社仓约’”。同年六月,蝗见通海,与海同知约,罄各社仓麦,给乡民麦一升,易蝗一斗,所居常乐镇不为灾。宣统二年(1910)“正月,集常乐社仓各圩社长,说社仓与小学教养相关,仍应按亩捐麦

  由张謇年谱、日记中的叙述可见创办社仓历尽艰辛,当时人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有限,水灾、旱灾、蝗灾是常有的事,老百姓生活艰难,贫困农民荒春三月更是忍受饥饿煎熬。社仓在收获季节按土地面积,照市价征收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平价出售或者借出,夏收后归还。这样贫苦百姓可以度过饥荒,却使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以牟利的不法粮贩急了眼,因此恣意破坏社仓。张謇对民众的疾苦如同身受,为民办好事实事坚定不移,并坚持原则,依靠民众,不断完善社仓的管理,在当时的防荒抗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28593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