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青三铁路
2011-9-21    作者:jry    点击:5665
 

早在1920年,海门县就修筑过苏北腹地最早的一段铁路——青三铁路,是我国早期的实业家张謇修筑的。

1899年,张謇在建成第一个实业工厂——大生纱厂以后,丰厚的利润使他于1907 年在崇明处沙(今启东境内)创建了大生二厂。1914 年又在海门办起了第三个纱厂——大生三厂。张謇修筑青三铁路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为大生三厂打通进销通道。海门与上海一江之隔,张謇办厂主要是借坐上海的通商口岸,因此必须打通上海的通道。根据当时上海的实际情况,最可行的通道是长江,但大生三厂离长江边的青龙港还有7公里。大生三厂本来可以建在长江边的青龙港,但由于这里岸线不稳定 时塌时涨,只得建在离青龙港北约7公时里的陈昌球湾。建厂时是一片荒地,陆路不通,水路也不通。在没有公路,没有载重卡车的情况下,陆路通道的最佳选择是火车。

二是为大生三厂考虑运煤通道。当时海门仅有一台18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供应照明用电,根本不能满足大生三厂500多千瓦时的用电需求,所以大生纱厂必须自发电。发电需要的大量原煤经由长江运到青龙港,再转运到厂区。如果人挑肩扛,成本太大,因此需要比较先进的运输工具。

三是自办铁路的一种尝试。1905——1911年间,因为当时的铁路管理权控制在洋人手里,张謇积极参加了沪宁、沪杭甬铁路路权的保卫和收回运动,他作为江苏铁路公司的总协理,还规划了江苏全省的铁路工程,并亲自领导了清江浦(今淮安市)至徐州的铁路建设。可惜的是由于清政府的软弱和腐败,一时轰轰烈烈的铁路权收回和建设运动未能取得成功,因此铺设青三铁路是张謇对自办铁路的一种尝试。

据《海门县志》记载,青三铁路始筑于1920年初,次年6月筑成,全长6.5 公里,占地80亩,铁轨为25英寸工字钢,枕木为硬杂木。火车牵引备有二个蒸汽机车机头,一个在青龙港,一个在三厂。车厢共有10节,其中8节为货车车厢,2节为客运车厢,每节货车车厢可载货5吨 每节客车车厢可载客50人 火车时速为15-20公里。火车班次根据运量而定,年货运量约为 3万吨。

小铁路的建设为大生三厂的生产和青龙港的繁荣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大生系统企业史》资料记载,1922年大生三厂的固定资产就已达261万两(时一厂为458万两,二厂为 118万两),布机422台(时一厂为720台),二厂为200台,利润为3.4万两,(时一厂亏39万两,二厂亏31万两)。至1926年张謇逝世时,在一厂、二厂继续大量亏损的情况下,三厂一直保持较好盈利,其中1925年盈利 13.1万两,1926年盈利10.4万两。

青龙港原是海门长江岸边通往上海的8个小港之一,小火车通行后迅速变为海门及周边地区通往上海和苏南地区的主要港口,年货运量在百万吨、年客运量在百万人次以上。

由于青龙港岸线多次坍塌,港口亦多次北移。小铁路也逐渐拆短。解放后大生三厂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原材料和产品由南通统一调拨,不再通过上海口岸。南通天生港发电厂也直接向大生三厂供电。小火车失去存在意义,于195812月拆除,拆除时铁路全长为5.5公里,路基占地64亩。小铁路尽管已不存在,但张謇自办铁路的成功尝试将永远载入史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35206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