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张謇的特教思想
2011-9-21    作者:沈颖楠    点击:3885
 

张謇,南通教育巨擘,近代中国本土特殊教育第一人。

早在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张謇在考察日本京都岛津盲哑院时,就萌生了兴办盲哑学堂的景愿。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他在《致署江苏朱按察使劝兴盲哑学堂书》中,比较系统、具体地阐述了他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他说:盲哑学校者,东西各国慈善教育之一端也,教育识字母,习算术,教哑如之,入其校者,使人油然生恺恻慈祥之感。而叹教育家之能以人事补天憾者,其功实巨,圣人复起无以易之。然而,这封言辞诚恳、情真意切的劝兴书未能打动那位朱按察使。官方不支持,兴办盲哑学堂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惠政工程暂遭搁浅,但张謇创办一所期以心思手足之有用,弥补目与口无用,其始待人而教,其归能不待人自养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决心却矢志不渝。

欲兴盲哑教育,必先择其善师。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位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从西方国家聘请外教,一来成本高,二来管理难;从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张謇创办于1902年)的毕业生中择选,又怕他们因为专业不对口,语言交流有障碍而不能胜任。

1912年(民国元年),一心想创办盲哑学堂的张謇开始筹设中国第一所盲哑师范传习所,但他要创办残废院、养老院,开设医学专门学校、纺织专门学校等社会公益设施和高等院校,一时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办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只好采取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因陋就简、借鸡生蛋。191510月,张謇借南通博物苑的地方,开办了狼山盲哑学校师范科,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力量。

解决了师资问题,又筹措到了办学经费,张謇先生酝酿了十数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19161125日(民国五年),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人自主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狼山盲哑学校——在素有中国佛教五小名山之称的狼山东北麓举行了开幕典礼,开创了近代中国本土特殊教育的新纪元。

在张謇之前,中国的特殊教育多为外国传教士开办,其宗教色彩、慈善气息比较浓烈而教育的味道、康复的理念就稍稍欠缺了些。国人自主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更是凤毛麟角。只有盲人刘先骥先生在与张謇创办狼山盲哑学校差不多同一时期,在湖南长沙创办了湖南导盲学校

虽然狼山盲哑学校是19161025日(旧历十一月初一)才行开幕礼,但从当日《通海新报》刊登的招生启事和后来的新闻报道《狼山盲哑学校开幕纪事》的描述中可以推断,当时的开幕礼相当于现在的开学典礼,而不是揭牌仪式。

1912年(民国元年)76,狼山北麓观音岩下,张謇亲自规建残废院、盲哑学校,同时着手筹建盲哑师范传习所,并亲自为即将建成的盲哑学校题写校训:勤俭。何为校训,自当是一校之魂,是立校之本。足见,此时狼山盲哑学校在张謇先生的心中已然成型。

1913年(民国二年)张謇在狼山观音岩下,购地六亩(1603步五方尺)为盲哑校址。1914年(民国三年)动工兴建校舍。1916年(民国五年)校舍落成,开幕招生。

在创办盲哑学校之前,张謇已经先期创办了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南通县儒学初级小学、通州公立女学校及附属小学、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校、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幼稚园等一大批各级各类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的经验;加之张謇旗下,已经拥有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诸多实体,并控股苏省铁路公司、大生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公司,足以为狼山盲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的保障。

从所周知,教育必资于经费。特别是特殊教育,作为一项慈善事业,员工薪资,学生饮食、日常杂支,每年的花费相当可观,依靠收取残障学生的学费来维持学校的运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张謇在《为残废院、盲哑学校鬻字启》中写道:今残废院、盲哑学校建筑甫竣。而开办费绌。预计岁支,前三年亦需五六千元。每年二三千元的开办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像外国人那样,按照教会办特殊教育的模式,依靠社会募捐,集资办学,最终只是杯水车薪,只能救一时之急,暂时缓解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的窘迫—— “旦旦而求人之助,不足济缓急也。”——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按理说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保障,应该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义务。但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是历史上政治格局最为纷繁杂乱的悲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局风起云涌,地方政府哪里还顾得上兴办教育,更不肖说兴办特殊教育了。中国今日不盲不哑之人民,尚未所受同等之教育,何论盲哑?

如果说近代中国本土特殊教育兴起于南通是历史的选择,那么其源起于张謇就是历史的必然。在当时的南通,没有人比张謇更具备为特殊教育提供经费的实力,没有人比张謇更具有成熟的经营教育的模式和经验。张謇认为教育经费唯取诸实业,他甚至还高屋建瓴地指出教育实业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又不昌。这是他对时局和国情进行体察、洞悉后作出的精辟论断。

其次,张謇非官非民、亦官亦商的特殊身份,也为近代中国本土特殊教育的源起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人文滋润和精神养料。

作为清末的状元,他在筹措特殊教育经费时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他的呼吁和倡导下,南通县余西乡瞿仰之先生慷慨解囊,捐银六千圆,顾淑基女士捐长阴沙圩田一百亩(值银万余圆)。这两笔善款,加快了狼山盲哑学校诞生的进程。

作为辞官的野老,他对民众特别是残障儿童有着无比的亲和力和向心力。惟念天下生人最贫苦可闵者,莫如残废,天生的慈悲情怀和菩萨心肠,使得这位实业家、教育家视创办特殊教育学校、救残障学生于水火为己任。故期校,始在收教育之效,而终在收慈善之效

作为精明的商人,他运作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执行力和想像力。深谙经商之道的他利用品牌效应来运作特殊教育事业,祭出状元这面金字招牌,在《通海新报》上登了一则鬻字启而仆之力用于教育慈善事者,又以途多而分,无己,惟再鬻字。把他写得的一手好字,换成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宝贵经费。

因此,近代中国本土特殊教育兴起于南通,源起于张謇是历史的必然。

1916年开幕到1926年的十年间,狼山盲哑学校的学生人数从最初的盲哑学生各4人攀升至44人,翻了5倍还强,教师也从最初的2人增至9人,这样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了。为了宣传学校的声誉,扩大社会影响,张謇还在《通海新报》上刊登了招生简章,学校的生源覆盖邻近县市以及上海、广东、江西等地。

学生在校期间,多次到公共场所举办文艺演出,向社会宣传特殊教育,让民众了解残疾人群。1918年(民国七年)二月,哑生奏艺于公园剧场颇受观众赞许。他们甚至还为西湖博览会提供了58件精美的展品,获得了对方赠送的感谢状;他们拍摄了50张照片,呈送苏教厅转寄德使在外报发表。可以想见,当年的狼山盲哑学校不仅在国内有很高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不然,他们的照片怎么会在德国的报纸上发表呢!

这些残障学生在接受相当的教育之后,不但具备普通之学识而且还俾能自立谋生,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毕业生除自己在家工作外,还有的在商务印书馆及各大书局任印刷、打字等职。其中哑生洪承官到如皋报社任职、姚讷言到如皋精诚印刷社任职,成为当时社会中的白领阶层。

他们当中有的还成为特殊教育的火种。1927年(民国十六年)南京盲哑学校函聘袁克明、王振音两学生为该校教员。王振音先生后来担任台湾省立盲哑学校哑科主任,长期在宝岛特教学校任教。1929年(民国十八年)学校附设的盲哑师资培训班学员李淑萍(李玉芹)女士先受聘本校任教,1934年如皋名贤沙元榘创办如皋盲聋哑学校后,她又应聘到如皋任教,后来她成为了南通县聋哑学校(今通州聋校)的第一任校长。

毕业学生服务邻县各界,多皆勤勉任事,颇为社会人士所称道。

这是对狼山盲哑学校办学业绩的最佳褒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104702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