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扶海小学
2011-9-21    作者:沈颖楠    点击:4067
 

办厂不误职工子弟,

兴校培育企业人才。

 

张謇先生一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普通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办了数以百计的学校,最后一所是海门三厂镇扶海小学。

大生三厂于1921年开工后,随着业务的兴旺和企业的发展,员工不断增加,直到千人之多。其中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为南通等外地人居多,他们带来的家眷孩子,除高层职员住同事房外,其余都住在厂区四周工房或租借附近农民农房安生,还有周边一批进厂的农民及商人,形成了繁华的三厂镇,可是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常乐镇是张謇教育革新的垦荒地,实验区,他吸取外国先进教育思想,率先废弃旧式私塾,办起了洋学堂多所。但职工子弟北去常乐有三四公里,西上茅家镇上学得六七公里,不方便,跑不动,没法上,只得失学。

热衷于办教兴国的张謇从大生三厂筹办时起,曾多次提及以后一定要办一所职工子弟学校。先办过两个初小班,以解决职工子弟上学难。后拟办一所像样的小学,可是由于千头万绪日理万机的公务在身,一晃就是五年。随着企业发展,职工日增,职工子弟上学矛盾越来越突出,又想到企业的久盛不衰得靠有文化的员工,有知识的员工需从孩子教育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数人,这可是百年大计。1926年春天,74岁的张謇在与前来拜年的大生三厂董事会交谈时,询问职工的生产、生活和孩子上学等情况,再三叮嘱一定要抓紧把职工子弟学校办起来,而且一定要办好,并谈了自己的设想方案。

春节过后,大生三厂董事们按张謇嘱咐将办校之事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可是,正当着手选址,拟在厂区外西南工房区中间的空地上先建两间教室时,张謇先生却不幸逝世。为完成先生的遗愿和重托,抓紧实施,遂于1927年竣工,取名为“海门县私立三厂初级小学校”,开设单级初小一个班,入学者除大生三厂职员子弟外,尚有少数工人子弟,由倪约球先生任教。后增到两个复式班,一、二年级一个班在原址上课,三、四年级1个班租用居民吴氏私房上课。

1933年,随着学生的增多,教室明显短缺,厂董事会决定将该学校全部移址到厂区外东南方隙地,健优瓦房四排,设教室6间及办公、厨房、教师宿舍等生活用房,扩为6个班,由常乐张邵小学校校务主任黄雨臣带管,大生三厂经理沈燕谋为主管负责。没有张謇就没有大生三厂,也没有三厂小学,且在张謇的规划和催促下开始动工。人们为纪念创办者张謇,让一代又一代学生永远牢记张謇给海门家乡的功绩,1939年沈燕谋聘请了陆旭哉为校长,以张謇的“扶海垞”,取其“扶海”而更名为“私立扶海小学校”。1945年,按照教育部颁发的私立学校立案规程,改组建立了学校董事会,聘请张謇侄子张敬礼为董事长。1954年,学生增多,曾把8个高级班移至镇西北原大生三厂的老老院,并增设了2个初一班(后为三厂中学),将中小学分开。直至195812月经南通市纺工局批复,该小学全部资产111660.47元划归海门县教育局。如今该校占地14665平方米,拥有30个班级,1373名学生,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

2007年三月,三厂镇学生相聚于此追思先贤,张謇的名字代代相传,铭刻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101733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