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大有盐垦
2011-9-20    作者:admin    点击:9146
烧盐蛮子熄火穷,
穷奔沙滩富奔城。
——民谣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边人多有素以制盐为生,十几户人家选择高墩地,用芦草搭起环洞舍或三架头小屋,集居一处,便称“墩”。四周盐田,墩上砌灶烧盐,便也称“灶”。通海地区沿海盐灶星如棋布,习惯以姓氏、墩、灶取名,如以姓氏取名的有:杨家墩、姜家墩、
俞家墩及李灶、袁灶、姜灶等;以地址方位取名的有:五里墩、余东灶、东灶;以大小取名的有:小东灶、大东灶等。管理者建仓收地租,每仓都是七架头大房,收储粮食,如海门东灶港一带就有黄家仓、大东仓、东港仓、天汾仓、金城仓等。盐民为盼求保佑盐灶丰收,便在小东灶建了个公所庙。
盐场管理盐务、收理盐课,也兼地方行政,场官掌握着全场经济、政治,很有权势。各场都设有场官衙门,场院官外出坐官轿,非常显赫,前呼后拥,老百姓称场官为老爷。若灶民不能及时交纳盐斤,或其他事件为垣商所不满,即把灶民送场的盐课司“法办”,坐牢、站笼子、戴枷锁或打板子,板子打后还需交打板子费。
盐民生活十分艰苦,仅靠烧盐为生的盐民都很穷苦,盐灶熄火停产就断了生存之路,富裕发财的是盐贩盐商,故素有“烧盐蛮子熄火穷,穷奔沙滩(垦荒种田)富奔城(经商)”之说。张謇在为吴陋轩遗像题跋中曾云:“往读吴陋轩诗,言煎丁之苦至详,盖先生也灶民也”,“多年以来,謇倡尽变盐法之议,欲使盐与百物同等,去官价,革丁籍,海内士大夫颇有韪之者。会建议于资政院,或有百一之效,亦未知苦,有手当救穷人之穷,若陋轩述煎丁苦状,乃无一字不有泪痕者,可云诗不徒作矣”。
包场原有一江氏在此盐垦兴盛出名而有“江场”之称。清咸丰前期镇江人在江场东首开设颜德泰盐店,即东盐店;西首开了个义记盐店,即西盐店;后又有广东人来开了个德长厚盐店。他们都进行盐业的集散进销。后张謇、张詧集银购买了德长厚盐店的全部财产,挂上了大有晋盐业公司的牌子,座落于北后街,占地2500平方米,经翻建、扩建有房屋60多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公司前有块很大的广场,供堆积盐坨之用,每个盐坨储盐量都达万吨以上,广场上全是盐堆包,便有了“盐包场”之称。包场盐业分公司设:经理、干事负责全面业务,煎房负责付款,包场负责开票,钱房负责钱库和总管账务,灶客常驻盐灶监督煎盐质量和数量。江芷南、薛宝初曾任正副董事长,姚干泉曾任经理。包场盐业分公司1939年衰落,1947年二月敌顽“还乡团”进占包场,房屋被陆续拆毁。
早在1904年,张謇就发现范公堤外,自海势东涨,滩地日远,增多之地,袤长180里,广也30-70里不等。近堤数十里之田,卤气既淡,盐业日衰,灶民难于生计。涨地已增至原蓄草区10倍以上,灶丁私自开垦,转售民户,放荒田将成熟。闲田多,或听顺乡民私垦,而上不能得可征之赋;或禁民私垦,而下荒废此有用之田。如此上下均无利益。通海垦牧公司十年垦荒实践大获成功后,又想到了这片荒荡,拟就了一个《拟开垦通分司九场蓄草余地章程》,一面先将章程六条公示;一面清丈各场堤外已垦未垦及新旧蓄草闲田,除照各场原额供煎草地酌量宽留外,有主者令其缴费登记,无主者鼓励报买登记。既于盐务无损,又让农户有垦荒之利。
民国二年(1913)冬季,张謇、张詧发起在吕四同仁泰公司以西,石港以东,范公堤以北,遥望港以南,东北至临海,总面积约60余方里的沿海大片以盐业为主的荒滩,建立了大有晋盐垦公司,包括余东、余中、余西三场,分三余、贡安、广运、同兴、恒新、东余、海晏、环本、晋南、晋余、晋东、大东等12个区。董事长钱新之,总管理处理事为钱新之、李亦卿,常务董事为张敬礼、章静轩,经理朱可亲。南部余东、余中场管辖的有大东灶、小东灶、余东灶、晋南灶、埭洋灶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划归海门县(今包场、四甲地区),曾有墩100多个,(金+敝)锅200多口,盐丁600多人。公司总部设在三余镇。
大有晋盐垦公司规划垦地27万亩,计划股金90万元。原集股本银30万元,股东大会公议购置(土+亭)灶地价而外,各区建设工程估计非40万元不可。加以收盐运本,决定增招股银20万元,合计52.8万元。后又加25万元,发行528股,每股1000元,后加250元。
大有晋公司是张謇通海垦牧成功后扩垦的第一个公司,且为废灶兴垦试点,故倍加关注。1913-1919年屡屡舟行130里前往察视、调研,召开股东会、董事会议事决策。筑东西南北各区围堤,用费43.71万元;开区河计5.7万元。区内共分7000余份,每份25亩。总面积26.85万亩,已垦地17.68万亩。垦民均自海门迁来,向公司租田,每25亩出顶首200元,退田时顶首退还。租额春熟每亩缴0.15元,秋熟业得35%议租。主要为棉作场,每亩产量约60斤,全公司常年产量为8万担。公司向官厅缴价13.95万元。地价:上等60元/亩,中等30元/亩,下等15元/亩。民国五年(1916)大有晋盐垦公司植棉13万多亩,产棉4000吨,单产最高达41.23公斤,沿海垦区平均单产25.37公斤。而全国平均亩产棉花到1925年仍只有23-25市斤。
1922-1926年平均植棉面积,江苏829.5128万亩,占全国28.16%,产量217.3568万担,占全国29.34%,均为全国各省之首。启东、海门、通州、如皋、东台、盐城、阜宁7县统计,这些张謇的垦区县棉田占全省棉田的50%左右,占全国棉田的12.5%。立法院统计,仅南通4县就占全省35、3%,占全国8.54%,纱厂林立为全国之冠,销售棉花占全国总销数1/3。可见张謇的垦区产棉在全国、全省的领先位置。
大有晋公司规模比通海垦牧公司大得多,但业务经营上却比不上通海垦牧公司,加上1916年的风潮灾害,棉田尽淹,预计租花和顶首各项收入成泡影。历年花息皆分配给股东,所营盐务又多亏耗,故常依赖特别调款、短期调款来维持。1917年起,股东开始分田,以后也经常分地卖地,公司代管熟地仅4万亩。至1920年止,负债合计已达83.1万元,息耗甚巨,而临时调汇只能救一时之急,非筹整趸款项,还去重债,不足以减轻负担。
1921年,中国银行副总裁张嘉敖视察了大有晋、大豫、大赉、大丰、华成五公司后,决定由中国、金城、上海等银行组织银行团投资盐垦事业,成立“通泰盐垦五公司债票银团”经募公债,于1921年7月正式签订债票合同,由银团代表宋汉章、田祁原会同五公司总理张詧、张謇及五公司董事代表签字,第一期发行公司债票300万元,由五公司划出土地104.8万亩作为担保,另酬“红地”。第一期债款约定五年还清,每年还五分之一,自1921年11月1日起计算,满一年开始还本,债息常年8厘,半年付息一次。五公司由于负债过巨,贷款仅够偿还一部分旧债,工程尚未进行,加上连年灾歉,未能按约偿还本息,银团乃执持公司地契、部照作为保障,但空执地契、部照仍无法了结债务,乃进一步执管公司地亩来自营。1928年接收“红地”4万亩组织自营。大有晋公司由于债额最少,乃以市房及自垦地200亩实产作抵。
张謇的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对几千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一次大冲击,废灶兴垦促进了农民增收,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大有晋公司已几乎全部退盐还垦成粮棉熟地,只剩下东灶港国营海门盐场等沿海极少制盐地,进入21世纪因海盐效益锐减而息业,转产为水产养殖。在蛎蚜山旅游开发中,发现了小庙泓深水区。2006年,海门市委、市政府动议筹建深水港码头,2007年东灶港进入了深水港口、滨海工业、中心渔港、蛎岈山旅游四大项的大开发热潮,原大有晋公司属下的海门盐场便变成了滨海工业园区,从此,海门制盐业彻底消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02124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