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科举长路
2011-6-13    作者:Admin    点击:4907
 

漫漫科举路一路步履艰辛
考场百日度三次弄巧成拙

冒籍风波,惊魂落定。张謇思前想后,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疾,可又无力去改变。面对现实,除却苦读,还有什么路可走呢?
同治十年(1871)正月,19岁的张謇由父亲带着拜赵菊泉为师。赵彭渊,字养怡,号菊泉,嘉庆七年(1802)出生于无锡市大成巷。道光十一年,以无锡全县第一名考取秀才,二十九年中举人。毕生从教,先开设敦仁堂学垫,因为人正直,知识渊博,教育认真,受人尊敬,后任无锡训导,同治七年(1868)被委任海门厅学署训导。一到海门,众多学子前来问业,能文求学之士,亦多游其门下。
赵菊泉第一次见到张謇的印象是:外穿竹(青)布长衫,内衣狗嚼嚼,破烂不堪;脸庞清秀,天庭饱满,牙齿整齐,言谈举止聪颖不凡。将张謇送来的应制文赋过目,惊喜不已,便收下了这个穷学生。张謇即与赵菊泉之孙赵翼孙、海门学子周家禄(彦生)、沈仲瑜等同窗,就读于海门儒学署(即训导署,与师山书院、文庙一起,今海门中学校园内)。赵菊泉第一年令其尽弃前所学,从宋儒著作和明人文选入手,从头学起,读桐城方氏所选《四书文》,复读《朱子四书大全》宋儒书,督促其读书、作文十分严格,对张謇所写试贴文章,逐句逐字修改,常常乙抹过半,不合格的重写。张謇乃大愤苦,学业精进。当年应考为一等第十一名。第二年仍从菊师读名家制艺、《通鉴》,只因冒籍之事,奔波于如皋、通州、海门之间,一岁殆鲜宁日。第三年(1873)经礼部批准,准予归籍通州,是年6月在通州应彭久余主持科试,取一等15名,三年再试列第七。但乡试未中。十月十六日张謇患虐疾,二十日手犹战战,字迹如婴儿学步,仍支撑着为老师写信、学习。十一月中旬进入严冬,砚池水点皆冰,字没写完笔已冻僵,只得日夜苦读《三国志》及方望溪《惜抱集》。
同治十二年(1873)十二月中旬,临近年关,债主上门逼债,张謇往茅家镇借债,薄暮无果而返。父亲仍为其修葺柳西草堂,让其灯下苦读《三国志》、练字、作诗。春节期间,张謇因孙云锦之邀往两江总督署地江宁,一边任职发审局书记,一边投考钟山师院。
临行前,张謇去茅家镇向赵菊泉辞行,菊师勉励他:好自为之,以为出头之路,如是将来可以济世救贫。张謇表示一定牢记,否则终不足以报亲师之恩,副戚友之望也。
同学好友也相聚前来送别。周家禄以谨身、慎言相赠。刘逢吉戒以不失本色,无染世途习气。告别时,赵菊泉出门为他送行,走不多远,又招呼返回,取出茶食相送,再三叮嘱张謇不要松懈功课而堕入世故,并言:予年老,有厚望于子!勿望斯言!虽已入春,却阴雨蒙蒙,赵菊泉站立于早春的寒风里目送着张謇走上新的征途,直至身影远去。张謇走出半里之外,仍回头向老师挥手示意。当夜张謇挥笔写下:知已之故,江深岳重,茫茫身世,顾安得报恩于万一哉!零涕潺然,心焉如醉
   
张謇到达南京,牢记恩师箴言,一边开始游幕生涯,一边于惜阴书院、钟山书院深造。三月二十五日应试被录取为第一名。岁试取补增广生,刻苦攻读《王半山集》、《韩昌黎集》。仍与赵菊泉书信不断,凡回家必赴茅家镇拜访恩师,常留宿于学署,与赵菊泉长夜交谈聆听教诲。赵菊泉总是不忘勖勉前程,鼓励他努力进修,同时以韬晦浑厚、勿蹈名士习气为诫。师生如家人父子之关切,曾多次让张謇感动而涕泣。
张謇在茅家镇学习期间,因赵菊泉有近一半时间不亲自授课,孙寿琪时任师山书院院长,是张謇的主讲导师,而孙夫人对张謇疼爱有加,以至数年后张謇对师母的关怀,仍然感激不已:忆童时最为师母钟爱,冬天留謇住宿,夜里用汤婆子放在謇的被子里暖足……”恩情浩荡,牢记终身。
   
张謇从16岁至20岁,经常问业徐石渔,先生名云锦,号孝懿,清道光庚戌恩贡生,就职州判,后为教喻后选。先生,(謇)外舅之族也,是岁读《纲鉴易知录》、《通鉴纲目》謇方十五六岁月时,父命谒先生,先生之剧谈,大喜。逢人称张氏有子,后又尝从问业,而所娶者先生族也。师生往来频繁,每逢新年,张謇邀集同窗必去拜望徐先生,而后于家中,备酒款待,吟诗作对,无所不谈。先生年事已高,却屡屡徒步上门,回望学子,彼此往来,促膝谈心。先生之子徐少石,同窗诤友,情同手足,24岁高中榜眼,英年早逝,张謇撰联志哀:三场考试天收去;万里哀音雁带来。徐石渔父子对张謇的成长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月,张謇师从著名学者李小湖,直至随庆军离开江宁时止。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经孙云锦介绍张謇又师从江宁风池书院武昌人、著名学者张廉卿(即张裕钊),主要学《韩昌黎集》、《王半山集》、《晋书》等,十月岁试,取得一等第4名,学业大进。张謇与张裕钊先生关系极好,光绪元年(1885)九月十三日,张謇中南元后,第二天就写信给张先生报喜,称其武昌师。腊月回常乐家中连日寒冷至极,仍拥着被絮读文改诗,苦下功夫。碰上范当世、周家禄、束锦等老同学老朋友,总是论诗品、人品。
张謇24岁时(1876年),应科试,经古制艺正复4场皆得第一,补禀膳生。闰五月二十日,在江宁惜阴书院拜安徽怀远人杨黼臣为师,晚共论文,至为佩服。至其随庆军离江宁时止,学习《制艺》。杨与李小湖、张裕钊均为著名学者。晋师,即张謇问业老师屠敬山,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张謇冒籍应试而穷途困境时,时在通办厘务的屠敬山为其投书知州辨冤,片言九鼎,解救张謇。11月岁试科试第一名,大受赞誉:灵气往来,健笔独扛步武安详,笔情酣畅,诗风力遒上
光绪四年(1878)春,赵菊泉告老返乡,因其晚年赴海从教10载,培育了一大批良才学子,人们得悉辞职返乡的消息,皆惊相告,集于学舍之门,再三挽留。张謇闻讯即写信挽留,可又不忍心苛求古稀老人。离别那天,茅家镇数百名民众自发聚会,堵车塞道,手捧香果茗饵送行。张謇引诸生父老所言,特写《奉送赵训导归无锡序》,以泄其思:
艾草菜兮列校庠,
青子衿兮怀永伤。
儒得民兮有道,
被服义兮先王。
师来兮造成士,
师去兮民望。
师有田兮锡之阳,
宜秔秫兮岁丰穰。
五湖苇可航。
峨峨九龙何青苍,
滈滈五湖苇可航。
食鲜茹美翱且翔,
师乎师乎寿未央。
光绪五年(1879)闰三月初七至四月二十三日,为备科试,张謇每日写字、读文,常三更后睡,读书至苦。五月初四至十三日应科试,经古、制艺,正、复四场,皆得第一。阅卷师在考卷上批语:格律谨严,笔情矜练,诗一气呵成,情韵独绝,五古逼近盛唐魄力沉雄,壁垒森严,无懈可击等,评价极高。
六月初十至七月二十四,为应本年三院会考优行生试及江南乡试,每日冒酷暑练字、读文、作文。七月二十一至二十四日,在营中白天公事繁忙,四日皆夜四更就寝,手不停披,笔不停缀。八月初三、初四日优行生试发榜取得第一名,吴长庆差专人候榜,即为张謇报喜,次日拟家书,交驿差以200里快递报常乐家中。一切费用皆吴长庆所惠。九月十三日乡试落榜,吴长庆慰勉,毫不泄气。
光绪九年(1883)正月十五日,张謇经赴朝平乱磨练,凯旋而归过第一个春节后,壮志满酬,为居室题壮复斋,日记中记下志三十后努力自新也。四月十五日奉吴长庆之命二赴朝鲜抵汉城军营中,仍不忘刻苦学习,挤时间练字,读《诗经》、《周礼》,撰读书札记。因上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张謇受朝庭之命随吴长庆赴朝平乱,张謇运筹策划,一举全胜,表现出一介书生所难得的干练才能。他还主张三路出师,征伐日本,乘势规复琉球,并写有《朝鲜善后六策》,震动朝野。吴长庆对建策速定其乱者张謇,曾有酬赏三千之诺言,故托人寄银1000两至常乐。而张謇认为自己赴朝平乱,保家卫国乃为公也,吴此做法有违公意,所以再三声明作为无息贷款,暂度家贫之急。
   
光绪十一年(1885)张謇首列幕宾优贡。四月十七日,32岁的张謇启程往京师应顺天乡试,三兄张詧送至圩角镇,同宿船中,张謇无比感慨而言:去岁父亲将七十,为求必得之名于二千里之外的朝鲜,却又事与心违。思之不禁泣下。六月十一、十二日国子监应考到试,取第一名,时任工部尚书的翁同龢亲访了这位来自江苏老乡的张謇,问寒问暖。十五、十六日应录科试,取第四名。八月十一日起三天二场试,十四、十五日应三场试,九月十一日,顺天乡试发榜,二更后知中第二名举人,成为南方人乡试魁首,称南元,取得礼部会试资格。清自顺治至光绪年间,南方士子于北榜中取第二名者,仅顺治甲午盛天亮、乾隆庚午方汝谦与张謇,共3人。九月二十二日复试,取一等二十六名。一切费用需七、八十金,张謇家贫举债,应试期间得龚小石、万霞如、方心斋、张云官、何玉斋分别银10442020两,后得张裕钊、吴汝纶、孙云锦、袁世凯、邱心坦贺银分别为2010010030两、洋银4元。可家中田租不赡支用困难,张謇又托人代寄银50两以安家,又还严家让45两。春节后紧接礼部
会试,四月十三日发榜张謇未中。翁同龢专访张謇,张謇在日记中写道:是日所谈皆披肝沥胆之言,师可敬也!张謇决定归家,谋职以济家贫。
光绪十三年(1887)二月二十一日,张謇托孙逊之,将所受馈银及书局月俸合计335两寄上海转汇常乐家中。
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初,张謇启程去礼部会试,三月上中旬三场会试,出场困倦已极,四月初九发榜却是被放(未中)。究其原因,张謇赴朝平乱及《朝鲜善后六策》获得清流潘祖荫、翁同龢等佩服和赞赏,于是主考官潘、翁每次会试都想取张謇,要把这位名士收在自己门下,谁知潘祖荫误把孙叔和的卷子当作张謇的,拆开弥封才觉稿错,十分懊丧。
光绪十六年(1890),虹桥镇(原汤家乡,已坍入长江)北边一个号称一门八秀才的黄姓家,请来了供馆先生教育儿孙辈。先生也姓黄,与张謇是熟悉友好。一天黄先生走过穿堂去教室,见穿堂里柱磉石湿得水珠欲滴,走进教室,对学生说:我出一上联给你们对。便以看到柱磉石水珠命题:见石思成砚,要学生答下联。学生们想了许久,都说答不出。黄先生责问学生们不认真思考。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先生:变成砚,这实在难对。实际上,黄先生自己也对不上。第二天他请八秀才对,也没有下文。一天,张謇手提小衣包来到黄宅。这位供馆先生便迫不及待地把此难题告诉了张謇。张謇不假思索地指了指小衣包说:真巧哟,包衣为惜袍这样,,对仗工致,音律和谐,拆拼边旁为字,真是天衣无缝。黄姓全宅盛赞张謇真才实学,无与伦比,都说:张謇是状元的料,定有一天会考中,只是考运未到。
光绪十七年(1891)二月十一日张謇启程北上参加礼部会试,四月初十发榜,落第。原来,翁同龢又把陶世凤的卷子当作张謇的,等晓得弄错时已生米煮成了熟饭。这次张謇心态尚好,认为誉所非誉,毁所非毁素不为清议所齿,得失无伤也!张謇5日内连得翁同龢三函,函中对张謇落第极表惋惜:窃为国家惜,非为诸君惜也!并竭力劝张謇留考学正官,张謇不愿意,翁同龢只好作罢。临行时,翁赠银20两。十二月二十三日,海门厅同知刘文澈邀请张謇修订《海门厅志》,因为迎接礼部会试暂搁。次年闰元月初九,张謇才赴海门茅家镇,商议《海门厅志》的修订及舆图等事宜。
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初十张謇启程赴京应本年礼部会试,三场会试后四月十一日发榜,三更始归,知已报罢,张謇极度伤感:会试四次,合时辰以后,计凡大小试149日在(考)场屋之中矣。前已丑既不中于潘文勤师,而今之见放又直常熟师主试,可以悟命矣乃尽摒试具。十二日张謇知内幕:翁同龢曾不断嘱同考官细心校阅并寻访张謇试卷,但拆封时才知误取常州刘可毅卷,而张謇卷则为第三房同考官冯金鉴随意斥落,翁为此懊恼不已。五月二十五日张謇生日,不禁自叹:学业未成,科名辄阻,负惭引痛,无可言者。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二日的5天中翁同龢曾3次发信,对张謇落第极表惋惜:窃为国家惜,非为诸君也。后翁同龢让侄孙翁斌孙两次来访,转述挽留张謇于京师管理国子监南学事。国子监南学诸生愿为张謇捐纳学正,留管学事。其意甚厚,坚谢至再,未遂许也。张謇表示:不成进士,依旧归去。生平之事,即此校然,毫发不可自昧,便婉拒,辞留南学。
张謇四考状元,却三次关键被弄巧成拙,误取他人而旁落,苦哉!惜哉!真的命注没有考运吗?好心办坏事,又能责怪谁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235034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