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勤学练字
2011-6-13    作者:Admin    点击:5474
 

张謇幼年聪明又勤奋,从小写字极为认真用功,不分昼夜,刻苦练习。起初专写豆腐格字,以练悬腕、笔力等基本功,反复练习,以后各种字体都要临摹三五十遍,从不间断。12岁那年,有一天,张謇去南通城南三叔父张彭庚家,游览旁边的药王庙玩耍,古树参天,流连忘返。见庭内皂荚树下有把泥水匠的刷帚,便拿起代笔,在扁鹊神龛之后背上大书:指上生春四字,字大近2尺,其字挥笔非凡,直起直落,石庵折笔在字里,暖叟折笔在字外,人见后纷纷称道。庙中砚工朱姓见之,大为称善,逢人便告张氏之子能写一手好字。
旧时,若书法不佳,试场就难以中试。张謇从22岁起每天记日记,本身就是在练字。从《张謇日记》中见之最多的是写字二字,视练字如食,定时练字,时有整天,甚至几天苦练不辍,他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1873年阴历十一月十三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雪,入冬以来,是日为最寒。读《三国志》。写字。;十四日,他在日记中又写道:雪霁、更寒。读《三国志•魏志》终。写字。;十五日,他在日记中又写下:寒如故,砚池水点滴皆冻,写不能终一字,笔即僵。1874年阴历六月初三,日记中有返舟、写字、看书。是日甚热。;是年阴历七月初四日记中则有:苦热,每写一字,汗辄雨下。光绪十年(188432岁的张謇在日记载:八月一日,写字,定每晨大卷一开,白摺一开,大字五十。十月二十日,释书谱”3200余小楷字,通篇字距密集,结体锋利劲挺。又如:二十一日,腕力稍觉健壮……录所集联话二十五日,……笔墨之忙,竞日无暇。如此苦练,张謇的字自有一种独特的挺秀之美。清科举取士时考卷上的字,要求写得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律。张謇在他殿试策上写的字,有六朝之意味,翁同和对其所写的字大加称赞:字亦雅,非常手也。张謇一手好字助了他成就状元的一臂之力。
从日记可知张謇书法特点:早年日记,字体秀劲,富碑帖气;晚年日记,笔致沉雄,融百家之长。
张謇一生,除致力于实业外,其余时间都用在读书、写字上,临池不辍,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直至晚岁,尤为执着。他一生临写的碑帖多多,有据可查的主要有:21岁,临褚遂良《枯树赋》、《圣教序》及颜真卿《告身》、《争座位》;22岁,临《爨龙颜》、钟繇帖、孙过庭《书谱》;23岁,临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告身》;26岁临《藏公碑》;27岁临《醴泉铭》、《皇甫碑》、《元妙观碑》;41岁临《瘗鹤铭》;45岁,临《曹娥碑》;74岁,临孙过庭《书谱》及《怀素帖》。转益多师,以博采众家之长。
最令人感动的是张謇学怀素狂草字。怀素(725-785)本姓钱,幼时出家,为玄奘门人,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尤以狂草名世,他的《怀素自叙帖》书于唐大历十二年(777),讲述自己学书的经验和当时人们的品评,全帖700余字,是怀素传世书法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原作后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馆,拓本也早就成了珍贵之物而一纸难求。当时的书画均以刻竹木石,后拓片流传,本属珍稀。张謇在扬州曾见到一明代《怀素自叙帖》拓本,其狂草字如风卷云舒、骤雨旋风,似战马奔驰、山开万峰,犹激电雷闪、烟澹古松。张謇梦寐以求,欲购之,但只因价格太高而未成交。
后来,曾任苏州国医学社社长的唐慎坊(字翊之),在苏州觅得不完整的一本,装裱后赠送给张謇,但其中缺开始之怀素云云以下至当代名公47字、中段之楷精详以下至师得亲承69 字。二月张謇有事去扬州,会晤朋友方泽山,方以所藏升元帖中残本见赠于张謇,中段之69字居然获之,但尚缺47字。张謇喜庆之余,又遗憾:丰城之剑,不知何时得合也。后张謇又从刘葱石那里借得一文刻本,再由张謇的学生、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青铜器专家陈邦怀用双钩法为其补写所缺47字,至此终于合了丰城之剑。随即(1920年)张謇题《怀素自叙帖卷后》将其来之不易的过程备注
可是,因狂草如天书,张謇逐一辨识,并用朱笔旁注,附纸条加释。儿子张孝若又请张謇的学生南通柯昌颐补抄明代文彭的释文,盖上南通柯生昌颐张孝若印,一并珍藏于自己的书房曼寿堂内。
张謇赋《题怀素自叙帖》诗一首:
南唐九印重文房,传到苏家补六行。
赖是衡山留片石,涪翁临后不消亡。
素师不是闭门憎,叔未高淡苦行绳。
我自爱师龙象力,墨池飞蹴更谁能。
   
张謇为了练字书法,谋求一本字帖,竟付出了如此多心血,由此可见张謇对书法的酷爱及追求。此后张謇如饥似渴地临怀素帖,直至逝世前一个月的六月十七日,还临怀素帖42章草书。据张孝若回忆:我父在逝世前十四天还要写字,可是执了笔,动不来了。真是活到老,学到死。这种人生的追求,严肃的学风,感人肺腑,堪为后人之楷模。
可是,《怀素自叙帖》不翼而飞,后人不明去向,直至今年四月才又发现。原来是被张謇同父异母之长兄张誉带走西亭。张謇垦殖北展,张誉子孙又迁居通州三余镇定居,其曾孙女从三余嫁来海门茅家镇,因老街改造又迁西郊,此帖为她陪嫁之物始终转战珍藏。去年她故世,其子洪先生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才发现此物,珍藏4代,湮没沉睡83年后才得露面。经文物专家及张绪武先生鉴定,确认真品。得皆欣先生购藏张裱许摄影,为迎接明年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门召开,由海门市张謇研究会而出版,奉献社会,以飨读者。
张謇不仅是个伟大的实业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个朴实无华的书法家。他没有因索要写字的人日益增多而推辞,都有求必应。他写字不仅是为个人陶冶情操,更是为社会事业。当教育、慈善事业经费困难时,一再鬻字筹资,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鬻字二年,民国五年(1916)为残废院盲哑学校鬻字,民国十一年(1922)为慈善公益鬻字,民国十五年(1926)为慈善鬻字……张謇的举动,赢得了人们的格外敬仰,更显珍贵,因而南北各地的人们知其书法精湛,纷纷前来索求墨宝。
宣统元年六月(1909),上海图书公司曾将张謇教育手书近60函,取其中之草书一函,石印成张謇《教育手牒》发行。书法潇洒秀劲,疏爽多姿,其神逸飞动之书风跃然纸上。书后附张謇门人江谦跋语:通州师范开校于兹七载,啬庵师教育手牒极多。已酉六月,江苏教育总会征全省学校成绩为展览会,因汇印是册,并列会场以诒观者,且为中学以上学生习行草书之楷则。通州经营教育之艰勤,啬师进策诸生之恳切,学者将因是有得焉,又区区书法之云乎。此后通州乃至江苏的学校多以张謇字为贴练字。
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楷书《伊阙佛龛碑》,笔精墨妙,堪称传世作。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37岁的张謇临之,不守陈规,软硬参合。清末,上海福建路厚德里通运公司将张謇所临《伊阙佛龛碑》与刘墉、梁同书、陈鸿寿、翁方纲等人作品同时石印出版,上海各大书店有售。
民国五年(1916)七月,64岁的张謇以行书写千字文贴,书法顿挫分明,笔力矫健圆收,雄健超逸,自成一格。九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出版,北京、天津、南京、广州、香港、新加坡等33个省、市、区分售,为学校学生临习的极佳之范本。
民国六年(1917),65岁的张謇以楷书撰写顾生母墓志铭,笔意端凝,允称楷则,南通翰墨林书局曾石印出版,学校用为习字范本尤觉合宜,作为小楷习字贴发行。
张謇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张謇字帖的印刷发行,为海门学子提供了临书习字的珍贵范本,各地临张謇字帖者也越来越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106623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