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小荷露角
2011-6-13    作者:Admin    点击:4249
 

人骑白马门前去
我踏金鳌海上来
              ——
张謇(下联)
咸丰六年(1856)夏天,海门遇上大旱、蝗灾,只见蝗群似狂风呼啸由北而来,遮天蔽日,黑压压的。眼见户外场地上落地的虫子积厚足有二三寸,田禾一下变成光杆。4岁的张謇爬上门槛拾起小木棒,将蝗虫追赶拍打不休。随后,饥民满道,斗米千钱,乞讨者无计,母亲只得以杂粮蚕豆充饥度日。冬天,父母开始教张謇识《千字文》,母亲夜拨油灯,一边手做针线,一边复问张謇。
5
岁那年春节,三叔父来,见他已识字,命背诵《千字文》,竟然只字无误,合家惊喜。遂命他随3个哥哥一起入邻居家的私塾,拜常乐镇人邱大璋(畏之)先生为师就读。张謇从小聪明好学尊敬师长,早晨到塾先向先生请早安,放学回去必向先生说再见。先生讲书他认真听,下课时同学们到室外游玩,他仍在书房里用心念书。夏天,哥哥张詧到河里洗澡游泳,他坐在河岸,一边帮助看管衣服,一边手捧课本专心攻读。张謇师从邱畏之前后7年,学习内容为《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酒诗》、《鉴略》、《千字诗》、《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1863年下半年始授《诗经•国风》。
张謇自小聪颖,性格坚强。6岁那年盛夏,正发大水,随祖父外出,在过一条小木桥时,祖父过桥后回头一看,孙子不见了。立即四处寻找,只见河边水在涌动,原来他过桥时不慎落水,祖父脸色都变了,急忙回过桥去欲将其救起。可是吴起元不求,偏要自己拼命爬坡上岸。祖父虎着脸责问:为何不哭、不喊、不让我拉你上岸?他却笑着说:我要靠自己本领救自己。祖父顿觉这孩子人小志气大,会意地点头嗯!了一声,却又慎重地补嘱了一句:危险之下可不能自称能啊!
   
张謇勤奋好学, 10周岁时,邱畏之先生教其学练简单对联,教他上下、左右、昼夜、黑白相对,他对答如流。于是,老师故意往深处引导:日悬天上。张謇马上接:月沉水底。老师以惊奇的目光对视了一下连赞三声好!好!好!父亲大喜。老师沉思片刻后又补上一句:看来我无力再教了。
那年江南战乱,常有人来海门避难,张謇在街市听人以背诵《滕王阁序》在讨钱,听久耳熟,便问父:若岂不以关山难越四语诉苦乎?令父亲点头称是。张彭年便与老三商量,看来明年真的得请个高明一点的老师来教了。
同治三年(1864)张謇12岁时,张彭年从西亭请来宋效祁(蓬山)先生到家中教书。张彭年在住屋外另设一室,室外有5柳,取名仿陶书屋,限一切杂活均有3个孩子自理,食宿从教于张家,在塾之日朝夕起居必向宋先生致敬礼。第二年,58岁的宋先生患哮喘,夜里睡不好几个小时,张謇的父母对他饮食起居关心倍注。宋老师令张謇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开始,尽以新本重读,既背又授,每日从30行渐增到百行,又解诗意讲四声,日日有进。有一天,张彭年来到书塾,正巧有一名武士骑马从门外经过,先生灵机一动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信口应对:我踏金鳌海上来。词句结构可同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相媲美,寓意显露了他少年大志,金榜题名的气慨。先生击掌大喜,连呼三声:妙!妙!妙!将来定会干一番大事业。张彭年在旁乐得合不上口,即归去告之金夫人,可是夫人闻之却说:儿有成果当喜,但勿过誉之,成败尚未定呢!
邱先生病逝后,张謇仍不忘这位启蒙老师。每当他路过邱家宅时,即下车步行,等过了邱家宅后再上车,以示对先生的敬重和怀念。
五、六月,宋效祁应科试,后又患足疾停课近两月。父亲命张謇与张詧、张警白天随佣工从事洒水、扫地、挑粪、除草等各种杂活,或田间耕作,晚上看书练字。张謇从小写字极用功,各种字体都要临摹三五十遍,从不间断。
宋效祁先生教出少年英才的佳话不径而走。一天午后,宋先生的几个朋友来到宋家谈诗论文,兴致勃勃,不觉天黑,宋先生设酒招待,桌角上红烛高照。见张謇在旁,有位老友存心要考张謇之少年英才的真假,便对宋先生道:听老兄的这位高足才学不凡,善于应答,在下想冒昧一试可否?宋先生笑答道:欢迎,欢迎。请命题。那位老朋友说:就以咏烛为题,字数越少越妙。宋先生示意张謇应答。张謇注视了一下那光焰抖动的红烛,从容而道:弟子才疏学浅,班门弄斧,请多赐教。便朗朗清晰咏出8字:身居台角,光照四方。众先生拍手叫绝。那位命题先生后来临终前,还对前来看望的宋先生说:高足确实才能出众,张謇不仅诗好还意好,他以烛炬自喻,日后必成大器,为老兄争光。
同治四年(1865),宋效祁体弱多病,有感于张彭年夫妇优礼有加,上年停课又多,对张謇督促益严,日授生书。张謇年内读《论语》、《孟子》、《诗经》、《尚书》、《易经》、《孝经》、《尔雅》毕。又学赋五、七言诗,试帖自二韵至六韵,制艺作讲首。以深入学习《三字经》、《千家诗》等过去学过的书和新授的《四字鉴》、《礼》、《春秋》、《左传》以及作八韵诗等,而至成篇。宋每归西亭,必带其同行,并令参加西亭诗社唱酬,社友皆赞张謇为神童。
同治五年(1866)元旦,14岁的张謇曾作《元日》五律诗:
东风骞红日,蔼蔼复堂堂。
江水当门绿,梅花隔水香。
礼权村瘦俭,酒鼓市儿狂。
百事看今日,从教爱时光。
前四句写景,后两句叙事:乡里给权贵财主送礼过年的老翁,年过得拮据简俭,集市上敲着酒鼓玩乐的儿童,奔跑嬉闹象发了疯似的。最后两句议论:一年之际在于春,百事之始在今日,从头认真读书珍惜时光。
五月,张謇在常乐家中从宋先生读《礼记》、《春秋》、《左传》,作八韵诗,制艺成篇,先生让其作州试题已能破题。因余东灶民与政府抗禁至命案,引发官兵侦查捕杀民事,乡民惶逃,宋先生惊归,张謇暂停课自学。未几,宋先生病卒,张彭年闻讯,即带张謇兄弟3人星夜赶赴吊丧,给付丧费。后张謇遵父嘱往西亭从宋效祁侄宋琳(紫卿)读书,宿膳其家。
   
同治六年(1867),15岁的张謇于西亭塾从宋琳读,间或从宋老先生之子璞斋(宋琛)先生苦读《周礼》、《仪礼》。至1870年冬止计4年半,学习内容为《礼》、《春秋左传》、《仪礼》、《周礼》、《纲鉴易知录》、《通鉴纲目》等。16岁州试院试皆取附学生员,初展才华已出类拔萃。可是,随之而来的一场冒籍风波,终成张謇难忘的人生之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106607 位访客 Flash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