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张謇纪念馆官方网站,今天是:
家族熏陶
2011-6-13    作者:Admin    点击:4894
 

薄地二顷不足食,使儿年少凌风霜。
读书爱身有大义,千金尺壁青春光。
——
张謇
张謇祖代乡农,种田度日,家产甚少。邻居李老太见他祖母河边淘米甚少,便送上了一斗米,全家千感万谢,牢记恩德,日后积聚如数还清。后来李老太儿子死了,张謇祖父母又每年赠送一斗米给她,直至李老太去世。张謇从祖母身上懂得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张謇祖母姚氏将勤俭积蓄的两坛子银两,埋入灶下。死后的道光二十九年春,被瞿姓挖去一下顿富。有人劝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去向瞿要还,父亲却说:银子上并没有我张家的记号,银子不认人。瞿姓发财是命,我守我的穷也是命。人各有命,何必要吵,无非我守穷而已。张彭年不为一钱一利而伤和气,不争遗产重人情,这给儿子张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祖父去世,留下欠李某一笔债,李某对张彭年横蛮逼债,彭年愤然说:子应还父债,然不能受蔑。邀约戚友,明定偿期,当的当,借的借,随即还清。十余年后,张彭年请宋蓬山来家办了私塾,李某有意欲将儿子来张家附学,却又难以启口,只得挽人传言试探可否,张彭年却不计前嫌宿仇,答应李的儿子来与张謇同学。
张彭年厚道公正,知情达理,且有很好的口才,在乡人中颇有威望。60岁后,家事托张詧,而自己一天到晚,帮助乡邻调解纠纷,明辨是非,必让两家解冤、消气、和好,有时还出资以解之。家中常常坐上一屋,遇上吃饭时即便饭招待。家人受累厌烦,他却开道说:穷人有屈亦无处诉才来,为穷人伸冤、解难、调解纠纷是善事。今及我之未衰,以口舌保乡里和平,也是安心之事也。光绪三年(1877)元宵节,张謇设宴邀请几位亲朋,蒸一品锅饷之。席间,见沈叔英因开馆授徒事未定,心情郁郁,张彭年得悉其心事,当即承诺为其排忧解难,沈才心定。故父逝后,张謇在《告父文》中写道:乡里之于吾父也,其顽者闻父一开谕之言而悟也,其忿者闻父一解释之言而平也,而不孝等顾不能承父之教以教子。父亲的助人为乐精神深深地扎在张謇的心里。
咸丰三年,海门大旱蝗灾,次年春天,斗米值钱二三百,无可得米,只得剥蚕豆和麦屑而食。张家临大路,上门乞讨者多,张彭年宁可自己节衣缩食,对讨饭者必给一碗。并教育家人:救一人是一人,救一刻是一刻。并对张謇兄弟俩说:你们知饥饿者闻饭气之香乎?我自己半饱尚需省下给人吃,你们有饭吃不可吝啬。
邻居之子出痘无钱治病,张彭年也出痘,正处极困难之中,便当了被子得400元钱为邻居治病买药。
有一天,张彭年正在家整理收来的破布,忽见一件破衣袋里有钱,便说:啊呀!这户人家一定很着急,得赶快送去,还掉了才是积善人家。便立即送还了。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男性生来好动,童年的张謇活泼
可爱,也爱玩,时有逃学,便挨老师的戒尺。父亲得悉后十分严厉地
说:我小时候要想读书还无钱让读书呢,该打。
   
张謇兄弟十二三岁时,夏日的一天,老师有事不在塾,弟兄俩舍
书而嬉。张彭年知道后不怒不斥不打,而命其俩下田锄草,炎炎烈日下汗流如淌,背如火炙,面赤而痛。晚归后,父问之:是读书辛苦,还是种田辛苦?还说:父亲之苦,是为儿之乐也,而惰而嬉,何以为子?张謇有过这次经历后,再也不曾逃过学,而是专心志于学业。数十年后,张謇教育儿子张孝若时谈起自己童年往事,还风趣地说:我是板子头上出状元。我小时喜欢登山远眺,一玩就是一天。老师骂我逃学,每次都要我脱下裤子打屁股。如果算个账的话,我挨打的板子数目,恐怕比庚子赔款还要多得多。”      
张彭年立誓要让儿辈读书,以光耀门庭。张謇是五子中最聪明的一个,张彭年蓄意培植,把命运和希望都寄托在张謇身上。
张彭年对儿辈的要求是读书力田两不误,不仅命张謇兄弟为先生洒扫侍应,还要他们随雇工下地在棉田锄草。并谆谆教导说:每做一事,必具首尾;每论一事,必详其表里。虽仓卒小札,盐米计簿,字必完整,语必谨备……凡事有度有当而后安也。这让张謇从小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分一厘精打细算。由此,即使到了自已成就宏大事业后,依然舍不得花钱买信封,除了禀奏公文外,一般通信都将人家寄来的信封翻过来再用,或自制个信封寄出。
张彭年诚实厚道,虽为小商,却讲诚信。有一天傍晚,张彭年上毛厕,见有一只千补百衲的钱袋挂在厕壁芦苇杆上,内装角子、铜钱、银元,有足可赎500步地(2亩)之多。心想定是如厕者所遗忘,便守等着。果然见一人急得满头大汗,赶来认领后,当即下跪,并要酬谢,却被张彭年拒绝。日后此人又买上礼品上门示谢,并说:你小儿上私学的钱我出。却又遭婉言谢绝。张謇耳闻目睹,受到熏陶,学会做人。
张謇从小体贴父母,热爱劳动,经常跟随三哥下田干活,从不叫苦喊累,视作练身强体。生活上不计穿着,粗菜淡饭。科举时代,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等到学使临试,五属士子云集城中,有钱绅士华服翩翩。而张謇夏天只有一件旧沉香蓝袍,冬天只有一件棉套,不觉难堪。他认为穿的绸儿缎儿有何用?要考得好,才算光荣。他将勤劳肯苦四字作为人生的格言、目标、座右铭。
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初四,张謇在江宁孙云锦手下首次工作,赴通州应岁试后回家中,将当幕僚所得俸银100两全交父母还债之用。父母喜极而泣,将银两供于祖先神位前,慎重地对儿子训话:通海乡里老师宿儒,授徒巨室,终岁所得,不过如此。汝何能一出门即得之?此孙公念汝贫,望汝向上。如此须以为恩,勿以为分。但恩不可轻受,当永记。……家中债,有父母在,可渐理,勿以为念。冀非分财,辱父母。告诫张謇为官必须清政廉洁,切勿给祖宗、父母脸上抹黑。
张彭年乘独轮小车,逢桥必下,过桥后还得步行数十步后才坐。教育张謇:不是我独慎怕万一倾跌,而是自己习劳可体谅车夫,不让车夫疲苦。这使张謇日后模仿了一辈子。
张彭年初至海门有田20余亩,人手少不足于用,自耕甚苦。张謇兄弟提出雇佃征租。便告诫儿子:子弟非躬亲田间耕刈之事,不能知稼穑之艰难。你们日后无论穷富,必须自治之田。世人言田为富之终而累之始,未尝无理,而非吾田家之言之。这对张謇日后惜田、垦荒、勤劳办实业有很大影响。
张彭年向儿子讲述西亭旧宅五十年变迁史,教诲张謇:凡事成败,凡物去来,皆若有命;事安能保其终不败,志士图成而已。
又教育儿子:若散漫垢秽,人将安容?后有修房造屋,凡石木砖瓦都一一度其长短厚薄之尺寸,必先预算,无一差错。并让张謇当杂作小工,又检查施工,查所砌墙壁是否平直,接口是否合结,断砖是否利用,不许费料。这不仅使张謇练得儿童视力,也让其从小学得土木建筑计划、施工知识。张彭年还要少年张謇,将收来的废铜烂铁、竹梢木段,稍成者,长短方圆厚薄,必须分类记录存放。其大小尺寸,遇有造作,按簿取资,无枉费,也无需寻觅之劳。这一切,让张謇从小培育好学、仔细及建筑兴趣、实践知识,对其日后的实业之路起到相当作用。如光绪十四年(1888)四月三十,而立之年的张謇日记:青口圩周九百丈,高一丈八尺。外基砖六层,最上两层无砖,有谯楼。砖每个重六斤八两,每个钱六分半……合工料二万五千金上下,木石料不在内。足见与一般旧式文人习惯于模糊思维之区别。
光绪十二年(1886),常乐春荒,张彭年家将田契抵押于瞿姓,却仍借麦子给断炊的人家度荒,救济乡人。影响张謇一生办了众多慈善事业。虽家贫,但不求援于富室;虽为农,不降绌于有势力之人,让张謇从小养成一生富有骨气。
母亲金氏娘家清贫,兄弟10人,衣食常缺,她炊洗针绣无所不做,严寒衣单,常手皲裂足冻疮,却从不叫苦,家里事左右唯她是赖,粗食自吃,好食待母。嫁到张家后,虽并不富裕,但当遇上灾荒,时有赠米他家救济。乡里有急者相告,必请丈夫施予。她勤俭持家,常说:贫富有命,勤苦所能自给,何至仰人鼻息苟延残喘!妯娌关系她总以让人而感动。丈夫经商外出,一切家事由她调理,家人40余口,耕田纺布,人无废惰。张謇四五岁时,她教子识字,上学后责课尤严,每晚必命诵说白天所授内容。偶贪玩必遭痛打,说:一生困苦,从小立志,若如此贪玩就没有希望。所以张謇不敢荒废。但她也善解人意,若张謇弟兄俩出游回来,必问其行学到了什么。父亲体弱多病,她教儿子当多劳动,父亲很辛苦,没有人代劳,弟兄俩可一人读书,一人下田生产。张謇16岁那年开学,母亲叮嘱:从此要为好人,秀才不易作也。张謇在江宁孙云锦、吴长庆下工作,年终得不薄的酬金而归,光绪四年(1878)十一月十五日,吴长庆差人抵常乐,赠张彭年夫妇银20两及米面、果品,母亲金氏嘱张謇:你何德于人而愧拿此钱,要懂得君子不轻受人恩。记住:你将来一定要报答人家。每次出门母亲总叮嘱:你性格刚直,恐得祸,一定要谦虚谨慎。父亲见佣人所为不当易斥怒,她便劝夫:他们也是人子,你儿子做事难道都好的?张謇得优贡而乡试被黜,人家为其抱怨叹息,母亲说:物太盛不祥,享虚名者折福,你是田家之子,不变修德。母亲在张謇幼年时即督促其用功习读,张謇稍大后,母亲深悉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之道理,嘱其处友一定要谨慎,有所选择,要求所与游,必问其何人,近者察视,远者参询,辄能决;是其贤也,则喜,至必加敬礼;不贤邪,戒勿与近……不贤邪者,其人后果往往败。她的教诲和严督,使张謇幼时发愤好学,且品行端正。 1879年母亲病重,张謇闻讯归家侍候,十一月十八日母亲金氏病危,临终她勉励儿子并叮嘱:你父年老了,要多孝顺父亲。我平日所言所为你们都有知道,要记住,一生学不尽也。有不做讳忌之事,就勿需做佛事。有钱必先还债,穷人要周济,改变贫乏。有良师益友,乞求数言以永吾生平之苦。说完溘然去世,终年61岁。张謇悲痛欲绝:余兄弟遂为无母之人矣,痛哉!痛哉!日后十天内,张謇泣泪撰写《金太夫人行述》。金母的人品示范和循循善诱,对张謇的一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与父亲张彭年相比,母亲金氏的教育方式更细致、更具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左右着孩儿行为,一点一滴浇灌新苗茁壮。张謇的父母那安贫乐道、诚实厚道、独立自主、艰苦勤俭、乐善好施等优秀家风、人品、精神,从小薰陶影响着、决定着张謇一生的成长、发展和成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向上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54684号 您是本站第 9102461 位访客 Flash首页